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图表清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重金属废水污染种类及其来源 | 第16-17页 |
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第17-18页 |
1.3 重金属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1.4 生物膜净化废水机理 | 第19-21页 |
1.4.1 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组成 | 第19-20页 |
1.4.2 生物膜结构 | 第20-21页 |
1.5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 | 第21-22页 |
1.6 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去除 | 第22-23页 |
1.7 胞外聚合物(EPS)的定义和作用 | 第23-28页 |
1.7.1 EPS的组成成分 | 第23页 |
1.7.2 EPS的结构 | 第23-24页 |
1.7.3 EPS提取方法 | 第24页 |
1.7.4 EPS的性质 | 第24-26页 |
1.7.5 EPS对重金属的去除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8-32页 |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28-2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生物膜挂膜过程运行规律 | 第32-4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3.1.1 污泥来源 | 第32页 |
3.1.2 试验用水 | 第32页 |
3.1.3 生物膜培养装置 | 第32-33页 |
3.1.4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测定 | 第33页 |
3.1.5 污泥沉降比(SV)和污泥体积(SVI)指数测定 | 第33页 |
3.1.6 水质监测 | 第33页 |
3.1.7 EPS监测及提取方法 | 第33-34页 |
3.1.8 Cu~(2+)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3.1.9 不同载体上生物膜的吸附试验 | 第34页 |
3.1.10 不同载体对不同浓度Cu~(2+)的吸附 | 第3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3.2.1 SV、MLSS和SVI测定 | 第34-35页 |
3.2.2 COD和氨氮随时间的变化 | 第35-37页 |
3.2.3 生物膜的形态观察 | 第37-39页 |
3.2.4 EPS监测 | 第39-40页 |
3.2.5 载体对挂膜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6 不同载体对不同浓度Cu~(2+)的吸附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生物膜吸附铜的影响因子研究 | 第44-5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6页 |
4.1.1 Cu~(2+)储备液制备 | 第44页 |
4.1.2 静态吸附试验 | 第44页 |
4.1.3 不同pH值下铜的吸附 | 第44页 |
4.1.4 不同温度变化下铜的吸附 | 第44-45页 |
4.1.5 吸附平衡时间确定 | 第45页 |
4.1.6 不同Cu~(2+)初始浓度下铜的吸附 | 第45页 |
4.1.7 不同离子强度下铜的吸附 | 第45页 |
4.1.8 共存重金属离子试验 | 第45页 |
4.1.9 红外光谱 | 第45页 |
4.1.10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4.2.1 pH值对吸附铜影响 | 第46页 |
4.2.2 温度对吸附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吸附平衡时间 | 第47-48页 |
4.2.4 铜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5 离子强度对生物膜吸附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7 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51-52页 |
4.2.8 扫描电镜 | 第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铜离子对生物膜的胁迫研究 | 第54-62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5.1.1 胁迫试验 | 第54页 |
5.1.2 多糖的监测 | 第54页 |
5.1.3 EPS测定 | 第54-5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5.2.1 Cu~(2+)对生物膜活性影响 | 第55-56页 |
5.2.2 多糖分析 | 第56-57页 |
5.2.3 生物膜EPS组成含量及分析 | 第57-58页 |
5.2.4 蛋白质/多糖比值分析(PN/PS) | 第58-59页 |
5.2.5 EPS中Cu~(2+)的积累 | 第59-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不同EPS组成的生物膜吸附铜的研究 | 第62-72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6.1.1 营养液成分的配制 | 第62页 |
6.1.2 挂膜效果评价 | 第62-63页 |
6.1.3 EPS浓缩方法 | 第63页 |
6.1.4 吸附试验 | 第63页 |
6.1.5 红外光谱 | 第63页 |
6.1.6 扫描电镜 | 第63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6.2.1 生物膜的菌量 | 第63-64页 |
6.2.2 EPS性质对比 | 第64-65页 |
6.2.3 不同组成EPS吸附Cu~(2+)效果对比 | 第65-67页 |
6.2.4 EPS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8页 |
6.2.5 不同EPS组成生物膜的电镜图 | 第68页 |
6.2.6 XPS分析 | 第68-7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7.1 结论 | 第72-73页 |
7.2 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A | 第82-83页 |
附录B | 第83-85页 |
附录C | 第85-86页 |
附录D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