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系统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7页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理论第19-26页
    2.1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的概念及其目的第19-20页
        2.1.1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的概念第19-20页
        2.1.2 公路碳评价研究目的第20页
    2.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的特点及原则第20-22页
        2.2.1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的特点第21页
        2.2.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的原则第21-22页
    2.3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范围第22-23页
    2.4 公路碳评价的基本方法第23-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的选择第26-37页
    3.1 公路建设项目对公路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第26-28页
        3.1.1 规划设计期对公路碳排放量的影响第26页
        3.1.2 建设期对公路碳排放量的影响第26-27页
        3.1.3 运营期对公路碳排放量的影响第27-28页
        3.1.4 维养期对公路碳排放量的影响第28页
    3.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8-31页
        3.2.1 评价指标设置原则第28-29页
        3.2.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体系第29-31页
    3.3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第31-36页
        3.3.1 评价指标中的定量分析第31-35页
        3.3.2 评价指标中的定性分析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模型及标准探讨第37-50页
    4.1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第37-38页
        4.1.1 定性指标定量化第37页
        4.1.2 评价指标一致化和无量纲化第37-38页
    4.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8-41页
        4.2.1 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主观赋权法第38-39页
        4.2.2 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第39-40页
        4.2.3 综合集成赋权法第40-41页
    4.3 基于信息熵的灰色物元评价第41-43页
        4.3.1 信息熵第41页
        4.3.2 物元分析第41页
        4.3.3 效果测度分析第41-42页
        4.3.4 灰色物元分析第42-43页
    4.4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4.5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步骤第46-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基于 VB.net 建立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系统第50-58页
    5.1 系统开发第50-51页
        5.1.1 系统开发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第50页
        5.1.2 系统开发工具第50页
        5.1.3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第50-51页
    5.2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系统的详细设计第51-55页
        5.2.1 系统编写目的第51页
        5.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第51-52页
        5.2.3 系统程序流程设计第52-55页
    5.3 软件测试第55-56页
        5.3.1 测试目标第55-56页
        5.3.2 测试方法第56页
        5.3.3 测试过程第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六章 全寿命周期公路碳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第58-66页
    6.1 项目概况第58页
    6.2 系统使用第58-59页
    6.3 公路工程碳计量部分第59-61页
    6.4 公路工程碳评价部分第61-64页
    6.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七章 结论第66-68页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第66页
    7.2 研究工作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附录第70-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第84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沿海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下一篇:Cu2+对生物膜及其胞外多聚物的作用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