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联系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内涵与生成 | 第18-19页 |
2.1.1 区域空间联系的内涵 | 第18页 |
2.1.2 区域空间联系的生成 | 第18-19页 |
2.2 区域空间联系主要类型 | 第19-21页 |
2.2.1 空间运输联系 | 第19-20页 |
2.2.2 空间经济联系 | 第20页 |
2.2.3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的关系 | 第20-21页 |
2.3 区域空间联系的主要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2.3.2 生长轴理论 | 第22页 |
2.3.3 点轴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2.3.4 中心-边缘理论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研究 | 第24-31页 |
3.1 空间运输联系模型 | 第24-25页 |
3.1.1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模型 | 第24-25页 |
3.1.2 运输首位联系模型 | 第25页 |
3.2 空间经济联系模型 | 第25-29页 |
3.2.1 引力模型 | 第26-28页 |
3.2.2 经济隶属度模型 | 第28-29页 |
3.3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辽宁省区域空间联系分析 | 第31-47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31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1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1页 |
4.2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分析 | 第31-37页 |
4.2.1 运输联系强度测算 | 第32-36页 |
4.2.2 运输首位联系强度测算 | 第36-37页 |
4.3 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 第37-44页 |
4.3.1 引力模型测算 | 第37-41页 |
4.3.2 经济联系隶属度测算 | 第41-44页 |
4.4 辽宁省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分析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对比分析 | 第47-54页 |
5.1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量的对比 | 第47-48页 |
5.2 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5.3 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