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空间视角的区域联系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第11-12页
        1.2.2 国内区域空间联系研究状况第12-14页
        1.2.3 现有研究评述第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基础第18-24页
    2.1 区域空间联系的理论内涵与生成第18-19页
        2.1.1 区域空间联系的内涵第18页
        2.1.2 区域空间联系的生成第18-19页
    2.2 区域空间联系主要类型第19-21页
        2.2.1 空间运输联系第19-20页
        2.2.2 空间经济联系第20页
        2.2.3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的关系第20-21页
    2.3 区域空间联系的主要理论第21-23页
        2.3.1 增长极理论第21-22页
        2.3.2 生长轴理论第22页
        2.3.3 点轴系统理论第22-23页
        2.3.4 中心-边缘理论第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区域空间联系的测度方法研究第24-31页
    3.1 空间运输联系模型第24-25页
        3.1.1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模型第24-25页
        3.1.2 运输首位联系模型第25页
    3.2 空间经济联系模型第25-29页
        3.2.1 引力模型第26-28页
        3.2.2 经济隶属度模型第28-29页
    3.3 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辽宁省区域空间联系分析第31-47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第31页
        4.1.1 研究区域概况第31页
        4.1.2 数据来源第31页
    4.2 基于交通流的空间运输联系强度分析第31-37页
        4.2.1 运输联系强度测算第32-36页
        4.2.2 运输首位联系强度测算第36-37页
    4.3 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第37-44页
        4.3.1 引力模型测算第37-41页
        4.3.2 经济联系隶属度测算第41-44页
    4.4 辽宁省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分析第44-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对比分析第47-54页
    5.1 空间运输联系与空间经济联系量的对比第47-48页
    5.2 运输联系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第48-50页
    5.3 反映出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第50-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54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54-55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计划经济的“兴、变、衰”看中国经济体制变迁
下一篇: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