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展开 | 第10-13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第16-17页 |
一、 倒转红轮:计划经济从理论模型到现实体制 | 第17-23页 |
(一) 计划经济思潮的源起 | 第17-18页 |
1. “羊吃人”的社会 | 第17页 |
2. 计划经济“乌托邦” | 第17-18页 |
(二)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构想及实践 | 第18-23页 |
1. 马克思的“社会大工厂”模式 | 第18-19页 |
2. 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 | 第19-21页 |
3.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确立 | 第21-22页 |
4. 计划经济的制度悖论 | 第22-23页 |
二、 1930-1957:计划经济在中国的兴起 | 第23-42页 |
(一) 计划经济思潮的勃兴 | 第24-28页 |
1. 国际背景 | 第24-25页 |
2. 知识精英对计划经济的推崇 | 第25-27页 |
3. 国民党对计划经济也跃跃欲试 | 第27-28页 |
(二) 国民政府对计划经济的探索 | 第28-31页 |
1. 战前的“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 | 第28-29页 |
2. 抗战期间的“国营工业三年建设计划” | 第29-30页 |
3. 战后的“国营工业三年建设计划” | 第30-31页 |
(三) 跨越 1949:计划经济道路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 第31-35页 |
1.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延续性 | 第31-33页 |
2. 新中国对民国计划经济资源的继承 | 第33-35页 |
(四) 新中国“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第35-42页 |
1. “三大改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扫清障碍 | 第36-37页 |
2. “一五计划”的实施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 | 第37-42页 |
三、 1958-1975:“放权”改革对计划经济的破坏 | 第42-55页 |
(一) 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提出 | 第42-43页 |
1. 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 | 第42页 |
2. 社会主义阵营的改革共识 | 第42-43页 |
(二) 第一次“放权”改革 | 第43-47页 |
1. 毛泽东的“放权”思路 | 第43-44页 |
2. 中央经济权力的全面下放 | 第44-45页 |
3. “放权”改革被大跃进扭曲 | 第45-46页 |
4. “放权”对计划经济的破坏 | 第46-47页 |
(三) 第一次“收权”整顿 | 第47-50页 |
1. “收权”整顿决议的形成 | 第47-48页 |
2. “收权”整顿的具体措施 | 第48-50页 |
(四) 第二次“放权”改革 | 第50-52页 |
1. “哑铃型”经济领导体制的形成 | 第50-51页 |
2. 下放就是革命,下放越多越革命 | 第51-52页 |
3. “放权”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坏 | 第52页 |
(五) 第二次“收权”整顿 | 第52-55页 |
1. 周恩来恢复计划经济的努力 | 第52-53页 |
2. 邓小平恢复计划经济的努力 | 第53-55页 |
四、 1958-1975:“计划经济”还是“运动经济” | 第55-74页 |
(一) 苏联模式下的“中央计划经济” | 第55-62页 |
1. 计划经济的“完美”构想 | 第55-57页 |
2. 围绕计划经济可行性的争论 | 第57-58页 |
3. 苏式中央计划经济的特点 | 第58-62页 |
(二) “延安模式”与“运动经济” | 第62-71页 |
1. 延安模式: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 第62-63页 |
2. 运动经济:用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 | 第63-65页 |
3. 运动治国:毛泽东的运动经济思想 | 第65-68页 |
4. 激情退潮:运动经济的“失灵” | 第68-71页 |
(三) 从苏联专家在华境遇看计划经济的兴衰 | 第71-74页 |
1. 1958 年之前:苏联专家大显身手 | 第71-72页 |
2. 1958 年之后:苏联专家备受排挤 | 第72-74页 |
五、 苏式“计划经济”与中式“运动经济”之比较 | 第74-96页 |
(一) 运行机制之比较 | 第75-88页 |
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 第75页 |
2. “马钢宪法”与“鞍钢宪法” | 第75-80页 |
3. “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 | 第80-86页 |
4. 现代性的“异化”与现代性的“反动” | 第86-88页 |
(二) 运行效果之比较 | 第88-94页 |
1. 绩效比较 | 第88-91页 |
2. 质量比较 | 第91-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六、 计划经济的“夭折”及其原因 | 第96-121页 |
(一) 计划经济在中国甫一建立就被破坏 | 第96-103页 |
1. 中国徒有虚名的“五年计划” | 第96-98页 |
2. 中国没有认真搞过计划经济 | 第98-100页 |
3. 学界业已达成的基本共识 | 第100-103页 |
(二) 计划经济“夭折”的原因 | 第103-120页 |
1. 计划经济在农耕社会“水土不服” | 第103-106页 |
2. 严酷的政治环境压抑理性的声音 | 第106-109页 |
3. 中央领导人在经济路线上存在分歧 | 第109-112页 |
4. 计划经济与毛泽东的赶超战略相抵牾 | 第112-113页 |
5. 民粹主义和精英主义格格不入 | 第113-117页 |
6. 强大“革命惯性”的冲击 | 第117-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七、 中苏两种迥异的“计划经济”对转轨的影响 | 第121-129页 |
(一) 两种“计划经济”的可逆性不同 | 第121-124页 |
1. 苏式计划经济的“不可逆性” | 第122-123页 |
2. 中式运动经济的灵活“可逆性” | 第123-124页 |
(二) 两种“计划经济”的可放弃性不同 | 第124-129页 |
1. “效率”方面的可放弃性 | 第124-125页 |
2. “公平”方面的可放弃性 | 第125-128页 |
3. 中国改革初期高度一致的社会共识 | 第128-129页 |
八、 1975-2013:计划经济从“重建”到“谢幕” | 第129-141页 |
(一) 1975-1978:计划经济的恢复重建 | 第129-136页 |
1. 改革的实质是恢复计划经济 | 第129-131页 |
2. 第三次经济“整顿” | 第131-132页 |
3. 重拾“马钢宪法” | 第132-134页 |
4. “大清朝、北大荒”现象 | 第134-136页 |
(二) 1979-2013:从“双轨经济”到“市场经济” | 第136-141页 |
1. 1979-1984: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第136-138页 |
2. 1984-1987: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第138-139页 |
3. 1987-1991: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第139页 |
4. 1992 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139-141页 |
结语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