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技术线路 | 第15-17页 |
第2章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基础理论 | 第17-23页 |
2.1 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基本特征 | 第18页 |
2.2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理论渊源 | 第18-20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城市群空间演化理论 | 第19页 |
2.2.3 中心地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城市群层级体系理论 | 第20页 |
2.3 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效应 | 第20-22页 |
2.3.1 分工与协作 | 第20页 |
2.3.2 极化与辐射 | 第20-21页 |
2.3.3 系统功能增强 | 第21页 |
2.3.4 和谐共生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障碍 | 第23-30页 |
3.1 城市群区域的概况 | 第23-24页 |
3.2 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24-26页 |
3.2.1 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 第24-25页 |
3.2.2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 第25-26页 |
3.3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障碍 | 第26-29页 |
3.3.1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6-27页 |
3.3.2 生产要素跨城际流动不畅 | 第27页 |
3.3.3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 第27-28页 |
3.3.4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 第28页 |
3.3.5 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 | 第30-52页 |
4.1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 | 第30页 |
4.2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修正 | 第30-47页 |
4.2.1 “城市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 | 第30-32页 |
4.2.2 “经济距离”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 | 第32页 |
4.2.3 “城市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 第32-44页 |
4.2.4 “经济距离”的测算 | 第44-47页 |
4.3 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分析 | 第47-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测度 | 第52-60页 |
5.1 城市流强度模型 | 第52-53页 |
5.1.1 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 | 第52页 |
5.1.2 城市的城市流强度 | 第52-53页 |
5.2 主要产业部门的区位商 | 第53-57页 |
5.2.1 主要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指标的选取 | 第53-55页 |
5.2.2 主要产业部门的区位商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3 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分析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调控策略 | 第60-65页 |
6.1 京津冀城市群与长珠城市群对比及经验借鉴 | 第60-62页 |
6.1.1 城市群对比 | 第60-61页 |
6.1.2 经验借鉴 | 第61-62页 |
6.2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调控策略 | 第62-64页 |
6.2.1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 | 第62页 |
6.2.2 完善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 | 第62-63页 |
6.2.3 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 第63-64页 |
6.2.4 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 第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