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实证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文献评述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本文技术线路第15-17页
第2章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基础理论第17-23页
    2.1 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17-18页
        2.1.1 基本概念第17-18页
        2.1.2 基本特征第18页
    2.2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理论渊源第18-20页
        2.2.1 增长极理论第18-19页
        2.2.2 城市群空间演化理论第19页
        2.2.3 中心地理论第19-20页
        2.2.4 城市群层级体系理论第20页
    2.3 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效应第20-22页
        2.3.1 分工与协作第20页
        2.3.2 极化与辐射第20-21页
        2.3.3 系统功能增强第21页
        2.3.4 和谐共生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障碍第23-30页
    3.1 城市群区域的概况第23-24页
    3.2 城市群发展的基本现状第24-26页
        3.2.1 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第24-25页
        3.2.2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第25-26页
    3.3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障碍第26-29页
        3.3.1 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第26-27页
        3.3.2 生产要素跨城际流动不畅第27页
        3.3.3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第27-28页
        3.3.4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第28页
        3.3.5 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第30-52页
    4.1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第30页
    4.2 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的修正第30-47页
        4.2.1 “城市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第30-32页
        4.2.2 “经济距离”指标体系的选取与构建第32页
        4.2.3 “城市质量”的主成分分析第32-44页
        4.2.4 “经济距离”的测算第44-47页
    4.3 经济联系强度与经济隶属度分析第47-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测度第52-60页
    5.1 城市流强度模型第52-53页
        5.1.1 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第52页
        5.1.2 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第52-53页
    5.2 主要产业部门的区位商第53-57页
        5.2.1 主要产业部门从业人员指标的选取第53-55页
        5.2.2 主要产业部门的区位商结果分析第55-57页
    5.3 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分析第57-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6章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调控策略第60-65页
    6.1 京津冀城市群与长珠城市群对比及经验借鉴第60-62页
        6.1.1 城市群对比第60-61页
        6.1.2 经验借鉴第61-62页
    6.2 城市群空间联系的调控策略第62-64页
        6.2.1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城市合理分工第62页
        6.2.2 完善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第62-63页
        6.2.3 成立政府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第63-64页
        6.2.4 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第64页
    6.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顾客满意度的S超市运营管理改善研究
下一篇:基于系统工程法的交通监控设备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