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儿坪2号煤结构模型构建及其分子模拟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煤结构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2.1 煤结构的化学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2 煤结构的物理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 煤结构的结构模拟 | 第17-20页 |
1.3.1 煤分子结构模型概述 | 第17-18页 |
1.3.2 煤分子结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第二章 煤样的采集及实验 | 第28-36页 |
2.1 西山煤田简介 | 第28页 |
2.2 杜儿坪矿区概况 | 第28-29页 |
2.2.1 地层及岩石特征 | 第28-29页 |
2.2.2 构造发育特征 | 第29页 |
2.3 样品的采集 | 第29-32页 |
2.3.1 煤层及煤质特征 | 第29-30页 |
2.3.2 煤样的采集 | 第30-32页 |
2.4 煤样的制备 | 第32页 |
2.5 煤样的分析测试 | 第32-34页 |
2.5.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2页 |
2.5.2 镜质组反射率测试 | 第32-33页 |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2.5.4 核磁共振碳谱分析 | 第33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3页 |
2.5.6 X射线衍射测试 | 第33页 |
2.5.7 拉曼光谱实验 | 第33页 |
2.5.8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杜儿坪2号煤大分子模型的构建 | 第36-70页 |
3.1 煤样的结构表征 | 第36-57页 |
3.1.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6页 |
3.1.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44页 |
3.1.3 核磁共振谱分析 | 第44-47页 |
3.1.4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7-50页 |
3.1.5 拉曼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1.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1-55页 |
3.1.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5-57页 |
3.2 分子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57-59页 |
3.2.1 芳香结构 | 第57-58页 |
3.2.2 脂肪碳结构 | 第58-59页 |
3.2.3 杂原子结构 | 第59页 |
3.3 大分子模型的构建 | 第59-63页 |
3.3.1 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59-60页 |
3.3.2 ~(13)C-NMR化学位移计算 | 第60-61页 |
3.3.3 结构模型的修正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第四章 单分子的分子力学及动力学模拟 | 第70-78页 |
4.1 模拟软件 | 第70页 |
4.2 Forcite模块 | 第70-71页 |
4.3 分子力场 | 第71页 |
4.4 最优化构型 | 第71-74页 |
4.4.1 参数设置 | 第71-72页 |
4.4.2 能量分析 | 第72-74页 |
4.5 煤分子的密度模拟 | 第74-76页 |
4.5.1 参数设置 | 第74页 |
4.5.2 势能分析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多分子的分子力学及动力学模拟 | 第78-86页 |
5.1 Amorphous Cell模块 | 第78页 |
5.2 参数设置 | 第78页 |
5.3 体系能量分析 | 第78-80页 |
5.4 X射线衍射模拟 | 第80-82页 |
5.5 双体分布函数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六章 量子化学模拟 | 第86-124页 |
6.1 计算模块简介 | 第86页 |
6.2 参数设置 | 第86-87页 |
6.3 红外光谱模拟 | 第87-88页 |
6.4 拉曼光谱模拟 | 第88-89页 |
6.5 微观结构参数 | 第89-121页 |
6.5.1 键长键角分析 | 第89-109页 |
6.5.2 电子布居分析 | 第10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