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修缮和仿造论文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第10-11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2.1.1 城市逐渐缺失的交往空间和人情味第11页
            1.2.1.2 令人向往的传统古建筑群交往空间第11-12页
            1.2.1.3 城市化的高潮对传统文化造成撞击第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2.1 延续传统建筑群落的多层价值第12页
            1.2.2.2 保护与传承古老人类文明第12页
            1.2.2.3 指导当代城镇建设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4-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1.1 实地调研收集资料第15页
            1.4.1.2 分析比较国内外资料第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页
    1.5 小结第15-16页
2. 张谷英村“灰空间”概念及分析第16-27页
    2.1 张谷英村概况第16-18页
        2.1.1 张谷英村的整体空间形态第16-17页
        2.1.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分布情况第17-18页
    2.2 张谷英村“灰空间”成因第18-21页
        2.2.1 湘北自然条件第18-19页
        2.2.2 村民活动需求第19-20页
        2.2.3 民俗因素影响第20-21页
    2.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限定依据第21-26页
        2.3.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空间层次第21-22页
        2.3.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边缘围和程度第22-24页
        2.3.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村民使用程度第24-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分类第27-37页
    3.1 张谷英村“灰空间”分类依据第27页
    3.2 张谷英村外部“灰空间”第27-33页
        3.2.1 张谷英村的水街“灰空间”第27-29页
        3.2.2 张谷英村住宅入口“灰空间”第29-33页
            3.2.2.1 张谷英村临水入口灰空间第29-32页
            3.2.2.2 张谷英村临路入口灰空间第32-33页
    3.3 张谷英村内部“灰空间”第33-36页
        3.3.1 张谷英村烟火塘处“灰空间”第33-34页
        3.3.2 张谷英村天井处“灰空间”第34页
        3.3.3 张谷英村内部堂屋“灰空间”第34-35页
        3.3.4 张谷英村内部巷道“灰空间”第35-36页
    3.4 小结第36-37页
4.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特点分析第37-45页
    4.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功能特点第37-38页
        4.1.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交通组织功能特点第37-38页
        4.1.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使用功能特点第38页
    4.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过渡特点第38-39页
        4.2.1 张谷英村“灰空间”限定元素的模糊性第38-39页
        4.2.2 张谷英村“灰空间”推助内外空间的融合第39页
        4.2.3 张谷英村“灰空间”建筑颜色的模糊性第39页
    4.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交互特点第39-41页
        4.3.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互动关系特征第40页
        4.3.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网状关系特征第40-41页
    4.4 张谷英村的“灰空间”意境特点第41-43页
        4.4.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文学意境第41页
        4.4.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美学意境第41-42页
        4.4.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儒学意境第42-43页
        4.4.4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民俗意境第43页
    4.5 小结第43-45页
5. 张谷英村灰空间“天人合一”核心价值观第45-51页
    5.1 “天人合一”观在张谷英村“灰空间”表现形式上的体现第45-46页
        5.1.1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物态形式第45页
        5.1.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意态形式第45-46页
        5.1.3 张谷英村“灰空间”物态与意态的有机组合第46页
    5.2 “天人合一”观在张谷英村“灰空间”序列上的体现第46-48页
        5.2.1 张谷英村“灰空间”顺应自然的秩序第46-47页
        5.2.2 张谷英村“灰空间”传统礼制的秩序第47-48页
    5.3 “天人合一”观在张谷英村“灰空间”生态价值上的体现第48-50页
        5.3.1 张谷英村天井“灰空间”的生态价值第48-49页
        5.3.2 张谷英村巷道“灰空间”的生态价值第49页
        5.3.3 张谷英村“灰空间”建筑质地颜色与自然相融第49-50页
    5.4 小结第50-51页
6.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第51-63页
    6.1 国内外研究成果第51-54页
        6.1.1 国外古建筑群“灰空间”保护实践研究案例第51-52页
            6.1.1.1 澳大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街巷灰空间的保护第51-52页
        6.1.2 我国古建筑“灰空间”传承与保护案例第52-54页
            6.1.2.1 上海里弄灰空间的保护第52-53页
            6.1.2.2 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灰空间的保护第53-54页
    6.2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保护第54-56页
        6.2.1 张谷英村“灰空间”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54-55页
            6.2.1.1 张谷英村灰空间历史原貌的损坏第55页
            6.2.1.2 张谷英村灰空间历史延续性的衰弱第55页
        6.2.2 张谷英村“灰空间”保护的理念第55-56页
            6.2.2.1 尊重历史及自然规律的理念第55-56页
            6.2.2.2 强调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理念第56页
            6.2.2.3 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的理念第56页
    6.3 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传承第56-58页
        6.3.1 张谷英村“灰空间”复合资源价值的传承第56-58页
            6.3.1.1 历史纪念价值的传承第56-57页
            6.3.1.2 生态可持续性价值的传承第57页
            6.3.1.3 多种复合平衡价值的传承第57-58页
    6.4 关于张谷英村“灰空间”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第58-61页
        6.4.1 张谷英村“灰空间”保护与传承原则第58-59页
            6.4.1.1 保护优先的原则第58-59页
            6.4.1.2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第59页
        6.4.2 保护与传承方法第59-61页
            6.4.2.1 修缮与借鉴第59-60页
            6.4.2.2 集中与分散第60-61页
    6.5 张谷英村“灰空间”对现代入居环境设计的启示第61-62页
        6.5.1 生态、环保和绿色的启示第61-62页
        6.5.2 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的启示第62页
    6.6 小结第62-63页
7. 结束语第63-65页
    7.1 主要研究内容第63页
    7.2 主要研究成果第63-64页
        7.2.1 张谷英村“灰空间”形成的条件第63页
        7.2.2 对“灰空间”概念研究的引申第63页
        7.2.3 对张谷英古村建筑空间艺术研究的拓展第63-64页
    7.3 待完善之处第64页
    7.4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个人简介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简欧风格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研究--以浙江银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办公楼为例
下一篇:冲击荷载作用下安全壳的破坏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