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研究的创新及难点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19-20页 |
六、调研对象选择与昆明市概况 | 第20-22页 |
(一) 调研对象选择 | 第20页 |
(二) 昆明市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22-30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3-24页 |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 第24-26页 |
(一) 公共产品 | 第24-25页 |
(二) 公共服务 | 第25-26页 |
(三)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 第26页 |
三、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公共服务 | 第26-28页 |
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昆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 第30-38页 |
一、体育场地与设施服务供给现状 | 第34页 |
二、体育活动服务供给现状 | 第34-35页 |
三、体育指导服务供给现状 | 第35页 |
四、体育信息服务供给现状 | 第35-36页 |
五、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供给现状 | 第36页 |
六、体育政策服务供给现状 | 第36-37页 |
七、体育保险服务供给现状 | 第37页 |
八、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供给现状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昆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8-44页 |
一、昆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不完善 | 第38-39页 |
(二)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相对单一 | 第39页 |
(三)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比较局限 | 第39-40页 |
(四)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够健全 | 第40-41页 |
二、昆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一)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多采取“自上而下”方式,忽视公众需求 | 第41页 |
(二)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未形成“多元共治”局面 | 第41-42页 |
(三)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完善,难以满足公众的体育需求 | 第42页 |
(四)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缺乏创新,致使服务效率低下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完善昆明市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对策 | 第44-52页 |
一、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 | 第44-46页 |
(一) 促进昆明市体育信息的整合与完善 | 第44-45页 |
(二) 促进昆明市体育政策的完善 | 第45-46页 |
(三) 加强昆明市体质监测报告分析与干预 | 第46页 |
二、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 第46-48页 |
三、采取合理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 第48-51页 |
(一) 全面了解昆明市群众的体育需求,针对需求提供服务 | 第48-49页 |
(二) 合理定位昆明市不同体育公共服务的特点,找准供给主体 | 第49-50页 |
(三) 充分发挥昆明市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功能,将体育公共服务送达社区 | 第50-51页 |
四、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机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