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学术界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演变阶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学术界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社会公德建设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溯源 | 第16-26页 |
2.1 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社会公德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2.2 社会公德建设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2.1 社会公德建设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要素 | 第19-20页 |
2.3 社会公德建设的理论溯源 | 第20-25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2 中国传统社会公德建设思想 | 第22-23页 |
2.3.3 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社会公德建设思想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发展进程的回溯 | 第26-54页 |
3.1 破旧立新用新的社会公德改造旧道德(1949 年-1956 年) | 第27-29页 |
3.1.1 确立了新的社会公德规范体系 | 第27页 |
3.1.2 严肃整顿党风党纪,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 | 第27-29页 |
3.1.3 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改造旧的社会公德 | 第29页 |
3.2 上下求索探索社会公德建设的发展道路(1956 年-1966 年) | 第29-32页 |
3.2.1 初步建构了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 第30-31页 |
3.2.2 形成了以榜样教育为主体的社会公德宣传与教育体系 | 第31-32页 |
3.3 曲折前进社会公德建设偏离正常发展道路(1966 年-1976 年) | 第32-35页 |
3.3.1 社会公德建设遭遇挫折 | 第32-34页 |
3.3.2 社会公德建设在挫折中前进 | 第34-35页 |
3.4 恢复重建社会公德建设在恢复中发展(1976 年-1992 年) | 第35-39页 |
3.4.1 建构了更加完善的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 第35-37页 |
3.4.2 以党员干部为突破口,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 第37-38页 |
3.4.3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第38-39页 |
3.5 任重道远探索社会公德建设新的发展道路(1992 年至今) | 第39-53页 |
3.5.1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公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 第39-41页 |
3.5.2 紧密围绕新形势,积极探索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 | 第41-43页 |
3.5.3 紧密围绕新形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创新社会公德建设 | 第43-50页 |
3.5.4 社会公德建设新探索中的突出成绩与主要问题 | 第50-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 第54-72页 |
4.1 社会公德建设必须立足于现阶段的道德国情 | 第54-60页 |
4.1.1 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方针原则 | 第55页 |
4.1.2 继续强化党员干部群体的社会公德建设 | 第55-56页 |
4.1.3 努力实现社会公德建设的当代转型 | 第56-60页 |
4.1.4 坚持改革精神不断创新社会公德建设 | 第60页 |
4.2 加大开发和利用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力度 | 第60-62页 |
4.3 努力实现社会公德建设的常态化与长效化 | 第62-69页 |
4.3.1 认清社会公德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 第63-64页 |
4.3.2 有效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动力 | 第64-66页 |
4.3.3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 第66-67页 |
4.3.4 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德建设保障体系 | 第67-68页 |
4.3.5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评估工作 | 第68-69页 |
4.4 积极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