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3页 |
2.1.1 担保的概念与类型 | 第21-22页 |
2.1.2 农户担保贷款的概念与特征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2.2.2 贷款风险转嫁理论 | 第23页 |
2.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农户担保贷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3.1 农户担保贷款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3.1.1 农信社仍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 第25页 |
3.1.2 资金缺口较大,农村贷款发展缓慢 | 第25页 |
3.1.3 农户信用评级方式简单,评级准确性不高 | 第25页 |
3.1.4 贷款担保方式简单,抵、质押方式滞后 | 第25-26页 |
3.2 农户担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1 贷款风险较大,贷款供给不足 | 第26页 |
3.2.2 担保物范围狭窄,贷款需求不旺 | 第26页 |
3.2.3 担保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26页 |
3.2.4 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缺失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农户担保贷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27-34页 |
4.1 样本来源、数据描述及变量定义 | 第27-30页 |
4.1.1 样本来源 | 第27页 |
4.1.2 数据描述 | 第27页 |
4.1.3 变量定义及赋值 | 第27-30页 |
4.2 模型设定与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30页 |
4.2.2 模型检验 | 第30-3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1-34页 |
第五章 农户担保贷款新机制构建及风险控制 | 第34-39页 |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贷款担保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5.1.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的确立 | 第34页 |
5.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 第34页 |
5.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担保的内在动力 | 第34页 |
5.1.4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内在信用保障机制 | 第34页 |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担保贷款新机制的构建 | 第34-36页 |
5.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各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35页 |
5.2.2 “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基金+社员农户+农户联保”担保贷款运作机制 | 第35-36页 |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担保贷款机制的风险控制 | 第36-39页 |
5.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6页 |
5.3.2 健全相关服务机制 | 第36-37页 |
5.3.3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 第37页 |
5.3.4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资金补偿机制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完善农户担保贷款新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39-41页 |
6.1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 第39页 |
6.2 鼓励金融机构大胆创新,提高应对能力 | 第39页 |
6.3 加快农村生物资产价值评估与流转市场建设 | 第39页 |
6.4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广泛开展农业保险 | 第39-40页 |
6.5 加强农村信用征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