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背后的现实创痕--1937年至1945年丰子恺儿童漫画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0.1 课题来源和目的 | 第11页 |
| 0.2 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0.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丰子恺与儿童题材 | 第16-30页 |
| 1.1 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发现” | 第16-23页 |
| 1.1.1 “五四”期间的以“儿童为本位” | 第16-18页 |
| 1.1.2 丰子恺“儿童视角”的文学 | 第18-21页 |
| 1.1.3 丰子恺“儿童视角”的漫画 | 第21-23页 |
| 1.2 抗战前丰子恺儿童漫画 | 第23-27页 |
| 1.3 文与画的互动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抗战背景下丰子恺儿童漫画 | 第30-50页 |
| 2.1 丰子恺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境遇 | 第30-33页 |
| 2.2 丰子恺儿童漫画及其特征 | 第33-42页 |
| 2.2.1 苦难时代 | 第33-35页 |
| 2.2.2 显旧貌出新意的儿童 | 第35-38页 |
| 2.2.3 受创的儿童 | 第38-41页 |
| 2.2.4 无邪的儿童 | 第41-42页 |
| 2.3 丰子恺抗战漫画的现实性与隐喻性 | 第42-50页 |
| 2.3.1 现实性 | 第43-46页 |
| 2.3.2 隐喻性 | 第46-50页 |
| 第三章 儿童作为题材与方法 | 第50-59页 |
| 3.1 借儿童的纯真之眼看世界 | 第50-55页 |
| 3.1.1 童眸中的悲惨世界 | 第50-52页 |
| 3.1.2 透过黑暗看光明 | 第52-53页 |
| 3.1.3 原因探析 | 第53-55页 |
| 3.2 儿童的遭遇与人类普遍的命运 | 第55-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