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强度钢冷弯特性和回弹的实验研究与数值仿真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超高强度钢概述 | 第12-13页 |
1.3 超高强度钢破裂预测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超高强度钢回弹预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课题的来源 | 第15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回弹预测中的材料模型 | 第17-23页 |
2.1 常用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17-18页 |
2.1.1 Hill’48 正交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17-18页 |
2.1.2 Barlat’89 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18页 |
2.2 流动应力模型 | 第18-19页 |
2.3 硬化模型 | 第19-20页 |
2.4 回弹模拟中用到的材料模型 | 第20-22页 |
2.4.1 MAT_36 材料模型 | 第20页 |
2.4.2 MAT_37 材料模型 | 第20页 |
2.4.3 MAT_125 材料模型 | 第20-21页 |
2.4.4 NSK Swift 材料模型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超高强度钢冷弯成形性能的实验研究 | 第23-61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23-26页 |
3.2.1 相对弯曲半径 | 第23-24页 |
3.2.2 最小弯曲半径 | 第24页 |
3.2.3 最大弯曲角度 | 第24-25页 |
3.2.4 试样尺寸和试样取向说明 | 第25-26页 |
3.3 模具设计 | 第26-29页 |
3.3.1 凸凹模设计 | 第26-27页 |
3.3.2 板料试样定位 | 第27页 |
3.3.3 凸模圆角尺寸 | 第27-28页 |
3.3.4 压力机简介 | 第28-29页 |
3.4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5 实验过程 | 第30-34页 |
3.5.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单拉实验 | 第30-31页 |
3.5.2 三点弯——最小弯曲半径实验 | 第31-33页 |
3.5.3 三点弯——最大弯曲角度实验 | 第33-34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34-54页 |
3.6.1 材料力学性能 | 第34-35页 |
3.6.2 各向异性指数 | 第35-36页 |
3.6.3 硬化曲线 | 第36-37页 |
3.6.4 流动应力方程 | 第37-41页 |
3.6.5 最小弯曲半径 | 第41-43页 |
3.6.6 最大弯曲角度 | 第43-45页 |
3.6.7 弯曲性能部分小结 | 第45-46页 |
3.6.8 三点弯回弹实验结果 | 第46-54页 |
3.7 模拟结果 | 第54-60页 |
3.7.1 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3.7.2 材料模型参数 | 第54-55页 |
3.7.3 回弹角度测量 | 第55-56页 |
3.7.4 回弹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 | 第56-6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高强度钢包申格效应的回弹模拟与实验验证 | 第61-74页 |
4.1 U 弯模具设计 | 第62-65页 |
4.2 回弹截面的测量 | 第65页 |
4.3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65-67页 |
4.4 循环加载本构模型的验算 | 第67页 |
4.5 回弹模拟 | 第67-69页 |
4.6 实验结果 | 第69-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