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农村养老保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粗糙集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4 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 第19-21页 |
2.1.1 新农保政策的内容 | 第19页 |
2.1.2 新农保政策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 参保农民满意度 | 第21-23页 |
2.2.1 顾客满意度 | 第21-22页 |
2.2.2 参保农民满意度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 粗糙集理论与引入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2.3.2 粗糙集理论引入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 第27-38页 |
3.1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分析 | 第27-30页 |
3.1.1 美国和瑞典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 | 第27-28页 |
3.1.2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8-29页 |
3.1.3 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9-30页 |
3.2 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指数模型测评变量选取 | 第30-34页 |
3.2.1 潜在变量的选取 | 第30-32页 |
3.2.2 结构关系的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可测变量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 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1 指数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2 指数模型的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3.4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决策分析算法 | 第36-38页 |
3.4.1 数据预处理 | 第36-37页 |
3.4.2 连续型数据离散化 | 第37页 |
3.4.3 构建决策表 | 第37页 |
3.4.4 指标权重和评价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实证研究 | 第38-50页 |
4.1 案例基本情况 | 第38-41页 |
4.1.1 研究背景、目的及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4.1.2 数据收集 | 第39-40页 |
4.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0-41页 |
4.2 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分析 | 第41-46页 |
4.2.1 基于粗糙集的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测评分析 | 第41-44页 |
4.2.2 测评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4.3 提升新农保参保农民满意度的对策分析 | 第46-50页 |
4.3.1 建立弹性缴费标准,加大集体补助力度 | 第46-47页 |
4.3.2 继续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工作 | 第47页 |
4.3.3 及时调整新农保待遇水平和享受待遇标准 | 第47-48页 |
4.3.4 不断完善政府补贴标准和记账利率 | 第48页 |
4.3.5 努力提高新农保经办管理水平 | 第48-50页 |
第5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50页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