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协议仿真 | 第9页 |
1.2.2 协议验证 | 第9-1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0-12页 |
第2章 WSN 数据收集协议 | 第12-20页 |
2.1 WSN 概述 | 第12-13页 |
2.2 数据收集协议介绍 | 第13-15页 |
2.3 RMT 协议介绍 | 第15-19页 |
2.3.1 协议的背景 | 第15-16页 |
2.3.2 RMT 协议的拓扑结构 | 第16-18页 |
2.3.3 RMT 协议数据收集过程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数据收集协议建模与分析方法 | 第20-28页 |
3.1 时间自动机定义 | 第20-21页 |
3.2 UPPAAL 介绍 | 第21-26页 |
3.2.1 UPPAAL 工具概述 | 第21-22页 |
3.2.2 UPPAAL 模型扩展机制 | 第22-25页 |
3.2.3 UPPAAL 验证 | 第25-26页 |
3.3 协议建模与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RMT 协议的建模与分析 | 第28-54页 |
4.1 时间自动机模型 | 第28-34页 |
4.1.1 基站节点模型 | 第28-29页 |
4.1.2 中间节点模型 | 第29-30页 |
4.1.3 叶子节点模型 | 第30-31页 |
4.1.4 发送命令复合状态 | 第31-33页 |
4.1.5 发送数据复合状态 | 第33-34页 |
4.2 时间自动机与 UPPAAL 模型的转换关系 | 第34-36页 |
4.3 UPPAAL 模型 | 第36-47页 |
4.3.1 全局变量常量和全局函数 | 第36-37页 |
4.3.2 中间节点的 UPPAAL 模型 | 第37-40页 |
4.3.3 基站节点的 UPPAAL 模型 | 第40-43页 |
4.3.4 叶子节点的 UPPAAL 模型 | 第43-45页 |
4.3.5 性质验证 | 第45-47页 |
4.4 RMT 协议的扩展模型 | 第47-53页 |
4.4.1 RMT 协议的异常模型 | 第48-51页 |
4.4.2 RMT 协议的能耗模型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工具开发 | 第54-60页 |
5.1 工具的体系结构 | 第54-55页 |
5.1.1 体系结构介绍 | 第54-55页 |
5.1.2 工具使用环境 | 第55页 |
5.2 类图与关键算法 | 第55-59页 |
5.2.1 UPPAAL API 介绍 | 第55-56页 |
5.2.2 工具类图详细介绍 | 第56-58页 |
5.2.3 获取最优时间算法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