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13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 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 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 3. 专利许可中限制竞争行为概述 | 第16-22页 |
| 3.1 专利许可及限制行为 | 第16-17页 |
| 3.2 反垄断法调整的必要性及演变 | 第17-22页 |
| 3.2.1 固有权利阶段 | 第18页 |
| 3.2.2 权利保护范围阶段 | 第18-19页 |
| 3.2.3 反垄断法的介入 | 第19-22页 |
| 4. 反垄断法规制对专利许可中限制竞争行为的判断方法 | 第22-28页 |
| 4.1 合理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4.2 豁免方法 | 第24-25页 |
| 4.3 完善我国立法在判断方法上的建议 | 第25-28页 |
| 4.3.1 确定适当的市场份额标准,明确合法行为的范围 | 第26页 |
| 4.3.2 规定专利权许可中限制竞争行为的常见类型并以个案审查作为救济 | 第26页 |
| 4.3.3 坚持合理性分析为原则,并对豁免条件进行补充和完善 | 第26-28页 |
| 5. 垄断协议类限制竞争行为 | 第28-36页 |
| 5.1 回授 | 第28-29页 |
| 5.2 产量限制 | 第29-31页 |
| 5.3 价格限制 | 第31-32页 |
| 5.4 划分市场 | 第32页 |
| 5.5 专利权交叉许可与专利联营 | 第32-36页 |
| 6.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类限制竞争行为 | 第36-44页 |
| 6.1 专利许可中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36-39页 |
| 6.2 搭售 | 第39-40页 |
| 6.3 拒绝许可 | 第40-41页 |
| 6.4 价格歧视 | 第41-42页 |
| 6.5 不质疑条款 | 第42-44页 |
| 7. 完善反垄断法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建议 | 第44-47页 |
| 7.1 反垄断法民事责任相关问题的解决 | 第44-45页 |
| 7.1.1 私人请求民事赔偿的法律保障 | 第44页 |
| 7.1.2 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专利许可合同效力的认定 | 第44-45页 |
| 7.2 行政责任中强制许可的适用 | 第45-47页 |
| 7.2.1 《反垄断法》需要强制许可 | 第45-46页 |
| 7.2.2 强制许可的限制条件 | 第46-47页 |
| 8.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