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10-20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外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2 国内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防控研究 | 第13-14页 |
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 公共资源 | 第15页 |
2 招投标 | 第15-16页 |
3 腐败 | 第16页 |
(四) 理论研究基础 | 第16-18页 |
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五) 选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我国公共资源招投标发展历程及制度建设 | 第20-23页 |
(一) 地方公共资源招投标生成发展历史脉络 | 第20-21页 |
1 招投标推广试行阶段(1981 年至 1990 年) | 第20页 |
2 招投标全面执行阶段(1991 年至 1995 年) | 第20页 |
3 招投标规范操作阶段(1996 年至 1999 年) | 第20页 |
4 招投标法制管理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20-21页 |
(二) A 市招投标发展历程及相关制度建设 | 第21-23页 |
1 A 市招投标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 第21页 |
2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制度建设 | 第21-23页 |
三、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及特征 | 第23-28页 |
(一) 公共资源招投标的腐败表现 | 第23-26页 |
1 个别领导干预招标 | 第23页 |
2 业主单位规避招标 | 第23-24页 |
3 主管部门权力寻租 | 第24页 |
4 代理公司操控招标 | 第24-25页 |
5 评标专家左右评标 | 第25-26页 |
6 投标企业围标串标 | 第26页 |
(二) 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特点 | 第26-28页 |
1 窝案串案严重 | 第26页 |
2 大案要案频发 | 第26-27页 |
3 作案方式隐蔽 | 第27页 |
4 腐败主体多样 | 第27-28页 |
四、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过程中腐败行为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一) 权力制衡缺失导致招投标腐败 | 第28页 |
1 管办不分致使权力过度集中 | 第28页 |
2 监管不力致使权力缺乏监督 | 第28页 |
(二) 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招投标腐败 | 第28-29页 |
1 利益成本不成正比致使腐败问题高发 | 第28-29页 |
2 委托代理利益不一加大腐败发生机率 | 第29页 |
(三) 信息公开不畅导致招投标腐败 | 第29-30页 |
1 信息不对称致使招投标腐败发生 | 第29页 |
2 程序不公开致使招投标腐败发生 | 第29-30页 |
(四) 违规查处不严导致招投标腐败 | 第30-31页 |
1 案件查处力度相对低致使腐败发生 | 第30页 |
2 违规处罚措施不到位致使腐败发生 | 第30-31页 |
五、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风险点及防控实践 | 第31-37页 |
(一)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风险点及分类 | 第31-33页 |
1 招标环节腐败风险及防控 | 第31页 |
2 投标环节腐败风险及防控 | 第31-32页 |
3 开标环节腐败风险及防控 | 第32页 |
4 评标环节腐败风险及防控 | 第32-33页 |
5 中标环节腐败风险及防控 | 第33页 |
(二) A 市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防控实践及其启示 | 第33-37页 |
1 权力制衡防控腐败 | 第34-35页 |
2 规范程序防控腐败 | 第35页 |
3 信息公开防控腐败 | 第35-37页 |
六、 完善公共资源招投标腐败防控对策与建议 | 第37-48页 |
(一) 加大公共资源招投标相关信息公开力度 | 第37-38页 |
1 加大项目信息公开力度 | 第37页 |
2 推进交易收费信息公开 | 第37-38页 |
3 加强违规处理情况公开 | 第38页 |
(二) 规范改进公共资源招投标操作环节流程 | 第38-41页 |
1 统一招投标项目受理 | 第38-39页 |
2 统一招投标信息发布 | 第39页 |
3 统一招投标进场交易 | 第39-40页 |
4 统一招投标专家抽取 | 第40页 |
5 统一招投标交易监督 | 第40-41页 |
6 统一招投标档案管理 | 第41页 |
(三) 改进评标方式方法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 第41-42页 |
1 合理选择公共资源招标投标评标方法 | 第41-42页 |
2 转变改进公共资源招标投标评标方式 | 第42页 |
3 明确规定第一中标人优先中标资格 | 第42页 |
(四) 加强公共资源招投标“四库”建设与管理 | 第42-44页 |
1 加强投标企业库建设 | 第43页 |
2 加强代理公司库建设 | 第43页 |
3 加强评标专家库建设 | 第43-44页 |
4 加强监督人员库建设 | 第44页 |
(五) 建立“三位一体”的招投标腐败防控体系 | 第44-46页 |
1 建立公共资源电子招投标系统 | 第44-45页 |
2 建立实施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 | 第45页 |
3 建立电子政务联网核查系统 | 第45-46页 |
(六) 完善公共资源招投标违规处罚措施 | 第46-48页 |
1 建立招投标不良行为黑名单制度 | 第46页 |
2 增强电视新闻媒体及行业曝光力度 | 第46-47页 |
3 加大公共资源招投标案件查处力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