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在隧道洞口顺层仰坡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顺层仰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预应力锚索锚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顺层仰坡稳定性分析 | 第16-30页 |
2.1 顺层仰坡分类 | 第16-17页 |
2.1.1 岩层岩性划分 | 第16-17页 |
2.1.2 岩层倾角划分 | 第17页 |
2.2 影响顺层仰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17-20页 |
2.2.1 内在因素 | 第17-19页 |
2.2.2 外在因素 | 第19-20页 |
2.3 顺层仰坡的破坏模式 | 第20-22页 |
2.3.1 基于几何形态的分类 | 第20-21页 |
2.3.2 基于变形破坏机理的分类 | 第21-22页 |
2.4 常用的顺层仰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2-29页 |
2.4.1 单平面滑裂面法 | 第22-23页 |
2.4.2 简化Bishop法 | 第23-24页 |
2.4.3 Sarma法 | 第24-26页 |
2.4.4 传递系数法 | 第26-29页 |
2.4.5 强度折减法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预应力锚索加固顺层仰坡的理论分析 | 第30-41页 |
3.1 隧道洞口顺层仰坡加固方法 | 第30-34页 |
3.1.1 预应力锚索加固 | 第30-31页 |
3.1.2 锚杆支护 | 第31-33页 |
3.1.3 抗滑桩支护 | 第33-34页 |
3.2 预应力锚索分类 | 第34-36页 |
3.2.1 拉力型锚索 | 第34-35页 |
3.2.2 压力型锚索 | 第35页 |
3.2.3 压力分散型锚索 | 第35-36页 |
3.3 预应力锚索加固顺层仰坡的计算方法 | 第36-40页 |
3.3.1 锚索锚固参数设计计算 | 第36-39页 |
3.3.2 改进的传递系数法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工程应用 | 第41-54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4.2 自然状态下仰坡稳定性分析 | 第42-45页 |
4.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2.2 稳定性计算结果分 | 第43-45页 |
4.3 预应力锚索锚固参数确定 | 第45-46页 |
4.4 加锚后仰坡稳定性分析 | 第46-50页 |
4.4.1 传统传递系数法仰坡稳定性计算 | 第46-48页 |
4.4.2 改进传递系数法仰坡稳定性计算 | 第48-49页 |
4.4.3 Sarma法仰坡稳定性计算 | 第49页 |
4.4.4 不同稳定性分析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4.5 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 | 第50-53页 |
4.5.1 总体方案 | 第50-51页 |
4.5.2 具体方案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Mida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 | 第54-62页 |
5.1 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54页 |
5.2 自然状态下顺层仰坡的数值模拟 | 第54-58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54页 |
5.2.2 接触单元 | 第54-55页 |
5.2.3 设定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 | 第55页 |
5.2.4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5.2.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5.3 加锚后顺层仰坡的数值模拟 | 第58-61页 |
5.3.1 基本假定 | 第58页 |
5.3.2 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 | 第58-59页 |
5.3.3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5.3.4 锚固荷载的施加 | 第60页 |
5.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现场监测分析 | 第62-68页 |
6.1 监测对象选取 | 第62页 |
6.2 监测点布设 | 第62-65页 |
6.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