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钢货架抗震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1 关键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13-14页 |
1.2.1.2 析架式柱片的抗剪刚度研究 | 第14-15页 |
1.2.1.3 钢货架托盘与横梁的摩擦滑移问题研究 | 第15页 |
1.2.1.4 钢货架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15-16页 |
1.2.2 钢货架隔减震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橡胶支座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9-22页 |
1.4.1 本文研究的钢货架结构隔减震支座介绍 | 第19-21页 |
1.4.1.1 分离式支座 | 第19-20页 |
1.4.1.2 复合式支座 | 第20-21页 |
1.4.2 本文进行试验研究的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介绍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4-46页 |
2.1 高硬度阻尼橡胶材料单轴拉伸试验 | 第24-26页 |
2.1.1 试样设计 | 第24-25页 |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 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6-43页 |
2.2.1 试验目的 | 第26页 |
2.2.2 试件制作 | 第26-27页 |
2.2.3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4 量测仪器的布置 | 第28-29页 |
2.2.5 试验内容和加载制度 | 第29-32页 |
2.2.5.1 静态剪切试验研究 | 第30页 |
2.2.5.2 动态剪切试验研究 | 第30-32页 |
2.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43页 |
2.2.6.1 静态剪切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2.2.6.2 动态剪切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2.3 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竖向压缩性能试验研究 | 第43-45页 |
2.3.1 试验目的 | 第43页 |
2.3.2 试验方案 | 第43页 |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整体钢货架结构隔减震数值模拟分析 | 第46-67页 |
3.1 概述 | 第46页 |
3.2 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3.3 分析软件 | 第47-48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3.4.1 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48页 |
3.4.2 塑性铰的定义 | 第48-49页 |
3.4.3 塑性铰的设置 | 第49页 |
3.4.4 时程积分方式的选择 | 第49-50页 |
3.5 地震动的选取 | 第50-51页 |
3.6 隔减震支座参数设置 | 第51-53页 |
3.6.1 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 | 第51页 |
3.6.2 聚四氟乙烯板支座 | 第51-52页 |
3.6.3 碟簧 | 第52-53页 |
3.7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对比 | 第53-66页 |
3.7.1 模态分析 | 第53-54页 |
3.7.2 塑性铰发展过程 | 第54-56页 |
3.7.3 加速度响应 | 第56-59页 |
3.7.4 位移响应 | 第59-62页 |
3.7.5 层间剪力 | 第62-64页 |
3.7.6 柱脚反力 | 第64-6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钢货架结构隔减震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80页 |
4.1 概述 | 第67页 |
4.2 考虑地震动强度变化的参数化分析 | 第67-72页 |
4.2.1 分析参数的设置 | 第67-68页 |
4.2.2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68-72页 |
4.2.2.1 加速度响应 | 第68-70页 |
4.2.2.2 位移响应 | 第70-72页 |
4.3 考虑使用荷载变化的参数化分析 | 第72-75页 |
4.3.1 分析参数的设置 | 第72页 |
4.3.2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72-75页 |
4.3.2.1 加速度响应 | 第72-73页 |
4.3.2.2 位移响应 | 第73-75页 |
4.4 考虑高硬度阻尼橡胶缓冲块水平刚度变化的参数化分析 | 第75-78页 |
4.4.1 分析参数的设置 | 第75-76页 |
4.4.2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76-78页 |
4.4.2.1 加速度响应 | 第76-77页 |
4.4.2.2 位移响应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5.1 结论 | 第80-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