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论文

长白山作为区域形象符号在电视纪录片传播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一、 绪论第8-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8-10页
    (二) 研究问题第10页
    (三)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 长白山和长白山文化的研究第11-12页
        2. 长白山区域形象的研究第12页
        3. 长白山纪录片的研究第12页
    (四) 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五) 研究内容第13页
    (六) 研究路线第13-14页
二、 区域形象理论第14-17页
    (一) 区域形象理论的概念第14页
    (二) 区域形象理论的研究第14-17页
三、 关于长白山第17-22页
    (一) 长白山自然风貌第17页
    (二) 长白山文化第17-22页
        1. 古文与传说中的长白山第18-20页
        2. 《易经》中的长白山第20-22页
四、 关于长白山的纪录片第22-27页
    (一) 长白山纪录片一览第22-24页
    (二) 长白山纪录片分析第24-27页
        1. 《长白山四季》:春夏秋冬的歌颂第24页
        2. 《远离的愿望》:人与自然的统一第24-26页
        3. 《长白山》(2011):全视角下的长白山第26-27页
五、 纪录片《长白山》(2011)区域形象理论分析第27-33页
    (一) 地缘识别第27-29页
        1. 地缘优势的外延第27-28页
        2. 地缘优势的内涵第28-29页
    (二) 人文识别第29-30页
        1. 人文特色的历时性第29-30页
        2. 人文特色的共时性第30页
    (三) 政策识别第30-32页
        1. 隐喻中的大美长白第31-32页
        2. 转喻下的发展政策第32页
    (四) 区域形象理论下《长白山》(2011)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六、 长白山纪录片中长白山“共存”精神的呈现第33-37页
    (一) 纪录片精神第33-34页
    (二) “共存”精神在长白山纪录片中的呈现第34-36页
        1. 以山为本—白山与黑土的共存第34-35页
        2. 以德为本—天池与火山的共存第35-36页
        3. 以人为本—民族与世界的共存第36页
    (三) “共存”精神下长白山纪录片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结论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后记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越平面的艺术--基于互动体验性的儿童书籍设计
下一篇:现实主义剧情片的表现手法--剧情片《三月》的创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