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2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21页 |
1.1 AL患儿父母心理状况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 创伤后成长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 AL患儿父母PTG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3.1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3.2 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3.3 理论框架 | 第23-24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25-32页 |
1 研究设计 | 第25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2.1 样本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2.2 样本量计算 | 第2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3.1 量性研究部分 | 第26-28页 |
3.1.1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3.1.2 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3.1.3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8页 |
3.1.4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8页 |
3.2 访谈部分 | 第28-30页 |
3.2.1 研究步骤 | 第28-30页 |
3.2.2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30页 |
4 质量控制 | 第30页 |
5 伦理原则 | 第30-32页 |
结果 | 第32-53页 |
1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量性研究结果 | 第32-41页 |
1.1 患儿及其父母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32-33页 |
1.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得分情况 | 第33-36页 |
1.3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反刍性沉思得分情况 | 第36页 |
1.4 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反刍性沉思的相关分析 | 第36-38页 |
1.5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质性研究结果 | 第41-53页 |
2.1 受访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41页 |
2.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访谈资料 | 第41-43页 |
2.3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体验 | 第43-49页 |
2.4 促进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因素 | 第49-53页 |
讨论 | 第53-63页 |
1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现状 | 第53-54页 |
2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社会支持状况 | 第54-55页 |
3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应对方式状况 | 第55页 |
4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反刍性沉思状况 | 第55-56页 |
5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6-61页 |
5.1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受其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影响 | 第56-59页 |
5.2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促进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 | 第59页 |
5.3 积极应对与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 | 第59-60页 |
5.4 反刍性沉思可预测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创伤后成长 | 第60-61页 |
5.5 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积极品质可促进其创伤后成长 | 第61页 |
6 对实施促进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干预的启示 | 第61-63页 |
6.1 针对性地关注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61页 |
6.2 加强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社会支持力度 | 第61-62页 |
6.3 鼓励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采用适宜的应对方式 | 第62页 |
6.4 引导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目的性反刍性沉思 | 第62页 |
6.5 开发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积极品质 | 第62-63页 |
总结 | 第63-6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3页 |
2 创新性 | 第63页 |
3 局限性及展望 | 第63-65页 |
3.1 局限性 | 第63-64页 |
3.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综述 | 第72-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