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一、环境治理事权 | 第15-18页 |
二、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 | 第18-20页 |
三、环境分权与环境治理 | 第20-22页 |
四、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治理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8-30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理念塑造及相关理论 | 第30-40页 |
第一节 事权划分的概念内涵 | 第30-33页 |
一、事权划分的内涵 | 第30-31页 |
二、事权划分影响环境治理的内在机理 | 第31-33页 |
第二节 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33-40页 |
一、财政分权理论及启示 | 第33-34页 |
二、环境联邦主义理论及启示 | 第34-36页 |
三、政府博弈论及启示 | 第36页 |
四、委托—代理理论及启示 | 第36-37页 |
五、公共产品理论及启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0-60页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治理现状 | 第40-45页 |
一、我国环境治理总体情况 | 第40-42页 |
二、我国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现状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演变中的事权划分现状 | 第45-51页 |
一、创建阶段:分权体制与环境管理事权建立 | 第45-46页 |
二、深化阶段:混合体制与环境管理事权初具雏形 | 第46-48页 |
三、完善阶段:集权体制与环境管理事权逐步形成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下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局限性 | 第51-60页 |
一、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错配 | 第51-54页 |
二、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粗线条划分 | 第54-55页 |
三、环境治理事权划分呈现差异化 | 第55-57页 |
四、环境治理事权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60-76页 |
第一节 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必要性分析 | 第60-67页 |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博弈 | 第60-62页 |
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博弈 | 第62-65页 |
三、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利益博弈 | 第65-66页 |
四、地方政府与居民之间利益博弈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决定因素分析 | 第67-76页 |
一、经济效率因素 | 第68-70页 |
二、社会风险因素 | 第70-72页 |
三、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决定因素框架 | 第72-76页 |
第五章 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76-100页 |
第一节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 | 第76-83页 |
一、环境治理事权划分指标构建 | 第76-77页 |
二、变量定义 | 第77-82页 |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环境治理事权划分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检验 | 第83-90页 |
一、模型构建 | 第84页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第三节 环境治理事权划分的决定因素检验 | 第90-100页 |
一、模型设定 | 第90-91页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91-100页 |
第六章 路径与建议:完善环境治理的措施 | 第100-106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101-106页 |
一、综合社会风险和经济效率因素划分环境治理事权 | 第102-103页 |
二、设置差异化的环境治理事权划分度 | 第103页 |
三、建立环境治理实时监控系统 | 第103页 |
四、实现政府间环境治理事权划分法制化 | 第103-104页 |
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配套机制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