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水污染现状 | 第10页 |
1.2 水污染处理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0-11页 |
1.2.2 生物方法 | 第11页 |
1.2.3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1页 |
1.2.4 高级氧化技术法 | 第11-13页 |
1.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水技术 | 第13-17页 |
1.3.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原理 | 第13-15页 |
1.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实例 | 第15-17页 |
1.4 低温等离子体联合体系处理废水 | 第17-18页 |
1.5 电极类催化材料联合体系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单独DBD等离子体处理茜素绿废水 | 第21-39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1-23页 |
2.2.1 茜素绿的标准曲线 | 第21-22页 |
2.2.2 DBD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 第22页 |
2.2.3 影响茜素绿降解的因素 | 第22-23页 |
2.2.4 RSM设计降解实验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2.3.1 茜素绿的标准曲线以及脱色率的计算 | 第23-24页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3.3 DBD等离子体降解茜素绿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1页 |
2.3.4 DBD等离子处理茜素绿废水的RSM应用 | 第31-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材料制备 | 第39-46页 |
3.1 实验试剂与器材 | 第39-40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40-41页 |
3.2.1 CVD反应装置图 | 第40页 |
3.2.2 材料基底的预准备 | 第40页 |
3.2.3 G-Ni_f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4 镍基-石墨烯-镍晶体(nanoNi-G-Ni_f)以及CNTs-G-Ni_f的制备 | 第41页 |
3.2.5 ZnO的制备 | 第41页 |
3.3 材料表征 | 第41-42页 |
3.3.1 材料结构表征 | 第41页 |
3.3.2 材料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3.4 材料分析 | 第42-45页 |
3.4.1 宏观样貌 | 第42页 |
3.4.2 基本镍基-G类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3.4.3 其他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DBD等离子体联用技术处理染料废水 | 第46-57页 |
4.1 DBD等离子体联合NaClO_2处理茜素绿废水 | 第46-52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4.1.3 DBD等离子体与NaClO_2联用体系的耦合作用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4.2 DBD等离子体联合不同催化剂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 第52-54页 |
4.2.1 DBD等离子体与催化剂联合处理多种染料废水 | 第52-53页 |
4.2.2 DBD等离子体与催化剂联用体系的耦合作用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4.3 DBD等离子体与改性G-Ni_f联合处理废水的探究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机理研究 | 第57-68页 |
5.1 材料生长合成制备机理 | 第57-58页 |
5.2 DBD等离子体与CNTs-G-Ni_f耦合作用机理 | 第58-59页 |
5.3 DBD等离子体与nano-ZnO联合光催化作用机理 | 第59页 |
5.4 DBD等离子体对Ni_f-G类材料表面改性机理 | 第59-60页 |
5.5 DBD等离子体与NaClO_2耦合作用机理 | 第60页 |
5.6 染料的降解中间产物和路径机理研究 | 第60-67页 |
5.6.1 UV-Vis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5.6.2 FT-IR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5.6.3 GC-MS以及LC-MS谱图分析 | 第62-64页 |
5.6.4 降解路径分析 | 第64-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