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减刑、假释制度的概况 | 第13-23页 |
第一节 减刑、假释之概念 | 第13-15页 |
一、减刑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假释的概念 | 第14-15页 |
三、减刑、假释的区别 | 第15页 |
第二节 减刑、假释之性质 | 第15-18页 |
一、减刑、假释是行刑制度,而非其他 | 第15-16页 |
二、减刑、假释权是行刑权 | 第16-17页 |
三、减刑、假释是不是罪犯的权利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减刑、假释之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报应与功利相协调 | 第19-20页 |
二、行刑理念中的教育刑观 | 第20-21页 |
三、刑罚个别化理论 | 第21-22页 |
四、行刑的经济性 | 第22页 |
第四节 减刑、假释之功能 | 第22-23页 |
一、对犯罪人的功能 | 第22-23页 |
二、对监狱的功能 | 第23页 |
三、对社会的功能 | 第23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减刑、假释制度立法层面的缺陷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减刑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4-27页 |
一、减刑实体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二、减刑程序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假释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7-31页 |
一、假释实体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二、假释程序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现行减刑、假释制度实务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减刑制度适用过多且有滥用倾向 | 第31-32页 |
二、按照比例减刑不具合理性 | 第32-33页 |
三、投机性改造现象突出 | 第33页 |
四、思想改造弱化和劳动改造强化的矛盾 | 第33-34页 |
五、变化频繁,效率低下 | 第34页 |
六、书面审理弊端非常明显 | 第34页 |
第二节 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假释适用太少 | 第34-36页 |
二、假释制度与处遇制度相分离 | 第36页 |
三、假释后缺乏必要的监督观护措施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之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罪犯与监狱 | 第38-39页 |
二、监狱与人民法院 | 第39页 |
三、罪犯与社会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减刑、假释制度之重构 | 第40-53页 |
第一节 减刑制度之完善 | 第40-45页 |
一、减刑权划归行刑机关行使 | 第40-42页 |
二、扩充应当减刑,取消可以减刑规定 | 第42页 |
三、合理确定减刑间隔期及幅度,建立法定减期制度 | 第42-43页 |
四、建立减刑撤销制度 | 第43-44页 |
五、完善资格刑减刑的规定 | 第44页 |
六、完善减刑程序,加强检察监督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假释制度之完善 | 第45-50页 |
一、假释决定主体的理性选择 | 第45-46页 |
二、修改假释适用条件,扩大假释适用面 | 第46-47页 |
三、建立与狱内分级处遇相协调的假释制度 | 第47-48页 |
四、建立假释前审查制度 | 第48页 |
五、救济程序 | 第48页 |
六、完善假释监督观护制度 | 第48-49页 |
七、完善假释撤销规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减刑、假释两者之协调 | 第50-53页 |
一、假释能否取代减刑制度 | 第50-51页 |
二、出狱方式向“假为主、减为辅”方向转变 | 第51页 |
三、减刑、假释制度之协调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