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基于AEB追尾碰撞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仿真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追尾碰撞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追尾碰撞的被动安全相关法规及研究第14-15页
        1.2.2 追尾避撞的主动安全相关法规及研究第15-16页
    1.3 主被动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第16-23页
        1.3.1 一体化安全理念第16-17页
        1.3.2 一体化安全测试第17-19页
        1.3.3 一体化安全系统中的主被动相关性第19-21页
        1.3.4 一体化安全的舒适性考虑第21-23页
    1.4 追尾碰撞仿真研究方法概述第23-24页
        1.4.1 主动安全第23-24页
        1.4.2 整车碰撞第24页
        1.4.3 约束系统第2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9页
2 主被动一体化模型的子模块建模与验证第29-47页
    2.1 主动安全模型第29-35页
        2.1.1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29-30页
        2.1.2 车载传感器模型第30-32页
        2.1.3 AEB算法配置第32-34页
        2.1.4 模块间数据传递第34-35页
    2.2 整车有限元碰撞模型第35-38页
        2.2.1 整车有限元碰撞模型的建立第35页
        2.2.2 整车有限元碰撞模型的验证第35-36页
        2.2.3 追尾车的仰俯角实现第36-38页
    2.3 多刚体约束系统模型第38-45页
        2.3.1 约束系统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2.3.2 约束系统模型验证第39-42页
        2.3.3 制动阶段乘员动态响应标定第42-44页
        2.3.4 常用损伤标准简介第44-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7页
3 主被动一体化追尾碰撞的响应分析第47-67页
    3.1 追尾碰撞场景设定第47-52页
        3.1.1 典型案例分析第47-48页
        3.1.2 场景中关键距离的确定第48-51页
        3.1.3 设计场景的仿真实现第51-52页
    3.2 制动阶段车辆响应分析第52-54页
        3.2.1 设计追尾场景仿真结果第52-54页
        3.2.2 主车动态响应第54页
    3.3 碰撞阶段车辆响应分析第54-60页
        3.3.1 车辆碰撞的仰俯角第54-56页
        3.3.2 仰俯角对追尾碰撞响应第56-59页
        3.3.3 两车追尾碰撞等效减速度方波第59-60页
    3.4 全过程假人响应分析第60-65页
        3.4.1 碰撞阶段假人动态响应第60-62页
        3.4.2 仰俯角对假人响应第62-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主被动一体化追尾碰撞匹配分析第67-89页
    4.1 两类纵向避撞算法第67-72页
        4.1.1 基于运动学的纵向避撞算法第67-69页
        4.1.2 基于人类感知方式的纵向避撞算法第69-70页
        4.1.3 两类避撞算法的比较分析第70-72页
    4.2 不同算法的设计场景匹配分析第72-78页
        4.2.1 运动学算法的设计场景匹配第72-75页
        4.2.2 感知类算法的设计场景匹配第75-78页
    4.3 主动安全带匹配第78-82页
        4.3.1 主动安全带匹配第78-79页
        4.3.2 主动安全带匹配结果分析第79-82页
    4.4 主动安全带单级预紧参数优化第82-87页
        4.4.1 加权综合评价指标第82页
        4.4.2 主动安全带参数优化第82-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5 兼备安全性与舒适性的主被动一体化优化第89-111页
    5.1 AEB算法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第89-91页
        5.1.1 制动强度对AEB算法的影响第89-90页
        5.1.2 制动介入时刻对AEB算法的影响第90-91页
    5.2 兼备安全与舒适性感知算法优化第91-97页
        5.2.1 感知类算法优化的提出第91-93页
        5.2.2 感知类算法优化理论推导第93-95页
        5.2.3 感知类算法控制逻辑第95-97页
    5.3 感知优化算法的多场景比较分析第97-103页
        5.3.1 基础TTC算法基本工况分析第97-98页
        5.3.2 前车静止和慢速工况验证第98-100页
        5.3.3 前车紧急制动工况验证第100-101页
        5.3.4 设计追尾场景验证第101-103页
    5.4 主动安全带分级预紧第103-108页
        5.4.1 分级预紧的仿真实现第103-104页
        5.4.2 分级预紧参数匹配第104-106页
        5.4.3 分级预紧与单级预紧仿真结果比照第106-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1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11-115页
    6.1 总结第111-112页
    6.2 展望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用车变速器下线试验测控系统设计
下一篇:某电动客车轮边减速器疲劳特性分析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