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导论 | 第18-28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8-20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三) 取得成就及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概述 | 第28-46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31页 |
(一) 法治 | 第28-29页 |
(二) 法治理念 | 第29页 |
(三) 法治基本理念 | 第29-30页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 | 第30-31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来源 | 第31-37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理论渊源 | 第32-36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实践基础 | 第36-37页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发展演变 | 第37-42页 |
(一) 萌芽期:毛泽东法制建设思想 | 第37-38页 |
(二) 提出期: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 | 第38-39页 |
(三) 初步完成期: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 | 第39-40页 |
(四) 继续发展期:胡锦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40-41页 |
(五) 成熟完善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理念 | 第41-42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形成的基本经验 | 第42-46页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第42-43页 |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法治实践的正确方向 | 第43-44页 |
(三) 坚持民主和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第44页 |
(四)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根本目标 | 第44-46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 第46-61页 |
一、党的领导 | 第46-49页 |
(一) 党对法治工作的政治领导 | 第47页 |
(二) 党对法治工作的思想领导 | 第47-48页 |
(三) 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 第48-49页 |
二、依法治国 | 第49-51页 |
(一)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第49-50页 |
(二) 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为主体 | 第50页 |
(三) 依法治国必须统筹推进法治各项工作 | 第50-51页 |
三、公平正义 | 第51-53页 |
(一)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51-52页 |
(二) 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结合 | 第52-53页 |
四、人权保障 | 第53-55页 |
(一) 明确享受人权的主体是人民 | 第53-54页 |
(二) 确保人权的客体全面而广泛 | 第54-55页 |
五、权力制约 | 第55-57页 |
(一) 以权力制约权力 | 第55-57页 |
(二) 以权利制约权力 | 第57页 |
六、法律至上 | 第57-61页 |
(一) 确保法律的权威至上 | 第58页 |
(二) 有效约束国家权力 | 第58-59页 |
(三)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 第59-61页 |
第三章 中西法治基本理念的比较性分析 | 第61-72页 |
一、中西法治基本理念的相似性分析 | 第61-68页 |
(一) 关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分析 | 第61-63页 |
(二) 关于“公平正义”理念的分析 | 第63-65页 |
(三) 关于“人权保障”理念的分析 | 第65-66页 |
(四) 关于“权力制约”理念的分析 | 第66-67页 |
(五) 关于“法律至上”理念的分析 | 第67-68页 |
二、中西法治基本理念的差异性分析 | 第68-72页 |
(一) 关于中国独特的“党的领导”理念的分析 | 第68-70页 |
(二) 关于西方鲜明的“司法独立”理念的分析 | 第70-72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基本特征 | 第72-79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一般性特征 | 第72-75页 |
(一) 与时俱进性 | 第72-73页 |
(二) 价值导向性 | 第73-74页 |
(三) 实践开放性 | 第74-75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比较性特征 | 第75-79页 |
(一) 政治性 | 第75-76页 |
(二) 人民性 | 第76-77页 |
(三) 阶段性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重要意义 | 第79-86页 |
一、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理论意义 | 第79-82页 |
(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 第79-80页 |
(二) 丰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 | 第80-81页 |
(三) 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第81-82页 |
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念的实践意义 | 第82-86页 |
(一)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82-83页 |
(二) 深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 第83-84页 |
(三) 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公民基本权益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一、著作类 | 第88-91页 |
二、期刊类 | 第91-95页 |
三、报纸类 | 第95页 |
四、电子类 | 第95-96页 |
五、外文类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