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隐蔽通信概述 | 第13-16页 |
1.2.1 概念 | 第13页 |
1.2.2 隐蔽通信模型 | 第13-14页 |
1.2.3 隐蔽通信的分类 | 第14页 |
1.2.4 隐蔽通信性能指标 | 第14-15页 |
1.2.5 隐蔽通信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LTE-A网络隐信道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网络隐信道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LTE-A网络隐信道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础知识 | 第20-30页 |
2.1 LTE-A系统相关基础知识 | 第20-26页 |
2.1.1 LTE-A网络系统架构 | 第20-21页 |
2.1.2 LTE-A网络无线数据链路层子协议 | 第21-25页 |
2.1.3 LTE-A物理层 | 第25-26页 |
2.2 存储型隐信道检测算法基础 | 第26-28页 |
2.2.1 近邻算法 | 第26-27页 |
2.2.2 带修正值的条件信息熵 | 第27-28页 |
2.3 LTE-A仿真模拟环境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LTE-A系统通信协议隐信道构建方法研究 | 第30-44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相关工作 | 第30-31页 |
3.3 问题描述 | 第31-32页 |
3.4 混合型LTE-A隐信道研究 | 第32-37页 |
3.4.1 构建思想 | 第32-33页 |
3.4.2 构建方法 | 第33-34页 |
3.4.3 性能评估及实验 | 第34-37页 |
3.5 基于预共享同步机制的LTE-A隐信道研究 | 第37-42页 |
3.5.1 构建思想 | 第37-38页 |
3.5.2 预共享同步机制模型设计 | 第38-39页 |
3.5.3 预共享同步算法设计 | 第39页 |
3.5.4 性能评估及实验 | 第39-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LTE-A系统通信协议隐信道检测算法研究 | 第44-62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45-46页 |
4.3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 第46-48页 |
4.3.1 RLC层 | 第46-47页 |
4.3.2 PDCP层 | 第47-48页 |
4.4 LTE-A隐信道检测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4.5 基于差值分布置信区间的LTE-A隐信道分类检测算法 | 第49-55页 |
4.5.1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 第49页 |
4.5.2 行为特征分析 | 第49页 |
4.5.3 指纹特征提取和训练分类算法 | 第49-51页 |
4.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6 基于带修正值条件熵的LTE-A隐信道分类检测算法 | 第55-61页 |
4.6.1 系统模块功能介绍 | 第55页 |
4.6.2 数据序列划分粒度 | 第55-56页 |
4.6.3 指纹特征提取和训练分类算法 | 第56-58页 |
4.6.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本文的工作 | 第62-63页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