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沿河湾探区长2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沉积相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9-12页 |
1.2.1 国外沉积相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10页 |
1.2.2 国内沉积相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5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16-19页 |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区划 | 第16-18页 |
2.1.2 区域构造发展史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9-23页 |
2.2.1 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划分 | 第19页 |
2.2.2 地层分区 | 第19-20页 |
2.2.3 区域沉积演化史 | 第20-23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页 |
2.4 区域变质岩 | 第23-24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5-37页 |
3.1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3.1.1 构造裂缝或节理 | 第25-26页 |
3.1.2 流体压裂缝 | 第26页 |
3.1.3 火山碎屑沉积物 | 第26-27页 |
3.1.4 震积岩 | 第27-28页 |
3.2 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8-37页 |
3.2.1 区域标志层 | 第28-30页 |
3.2.2 地层划分 | 第30-33页 |
3.2.3 地层横向对比 | 第33-37页 |
第四章 研究区沉积相 | 第37-62页 |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 第37页 |
4.2 岩石特征 | 第37-48页 |
4.2.1 颜色 | 第37-38页 |
4.2.2 岩石类型 | 第38-39页 |
4.2.3 粒度分析 | 第39-40页 |
4.2.4 沉积构造 | 第40-46页 |
4.2.5 岩石相特征 | 第46-48页 |
4.3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 第48-59页 |
4.3.1 沉积相类型 | 第48-50页 |
4.3.2 测井微相标志 | 第50-52页 |
4.3.3 连井沉积相剖面 | 第52-55页 |
4.3.4 沉积微相分布 | 第55-59页 |
4.4 沉积环境分析 | 第59-62页 |
4.4.1 研究区长2期沉积环境分析 | 第59-60页 |
4.4.2 研究区长6期沉积环境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研究区成岩作用及储层特性分析 | 第62-75页 |
5.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62-65页 |
5.1.1 压实作用 | 第62-63页 |
5.1.2 胶结作用 | 第63-64页 |
5.1.3 溶蚀作用 | 第64-65页 |
5.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65-67页 |
5.3 储层微观孔隙分析 | 第67-69页 |
5.3.1 Ⅰ型孔隙结构 | 第67-68页 |
5.3.2 Ⅱ型孔隙结构 | 第68页 |
5.3.3 Ⅲ型孔隙结构 | 第68-69页 |
5.3.4 Ⅳ型孔隙结构 | 第69页 |
5.4 孔隙类型 | 第69-72页 |
5.4.1 粒间孔隙 | 第69-70页 |
5.4.2 溶蚀孔隙 | 第70-71页 |
5.4.3 构造微裂缝 | 第71-72页 |
5.5 物性分布特征 | 第72-75页 |
5.5.1 孔渗分布特征 | 第72-73页 |
5.5.2 孔渗相关性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