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综述 | 第16-19页 |
2.1 战略管理的概述 | 第16页 |
2.2 发展战略理论 | 第16页 |
2.3 战略管理的特点和分析工具 | 第16-19页 |
2.3.1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 第16页 |
2.3.2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 | 第17页 |
2.3.4 企业的战略分析工具(PEST、SWOT) | 第17-19页 |
第3章 浙江中山电源有限公司的背景与现状 | 第19-24页 |
3.1 浙江中山电源有限公司概况及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3.2 中山电源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20-24页 |
3.2.1 管理不适应公司的发展 | 第20-22页 |
3.2.2 战略思维急需提高 | 第22页 |
3.2.3 企业文化与公司战略管理内容脱节 | 第22-24页 |
第4章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内外环境分析 | 第24-39页 |
4.1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24-26页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4页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24页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第25-26页 |
4.2 行业环境方面 | 第26-29页 |
4.2.1 国际蓄电池行业发展情况 | 第26页 |
4.2.2 国产蓄电池行业发展情况 | 第26-27页 |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27-28页 |
4.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第28页 |
4.2.5 新进入者的威胁 | 第28页 |
4.2.6 替代品威胁 | 第28-29页 |
4.2.7 同行业竞争者 | 第29页 |
4.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 | 第29-30页 |
4.4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IFE矩阵 | 第30-31页 |
4.5 中山电源的内部运营分析 | 第31-32页 |
4.5.1 人力资源分析 | 第31页 |
4.5.2 物资资源分析 | 第31-32页 |
4.5.3 资金资源 | 第32页 |
4.6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32-34页 |
4.6.1 质量优良 | 第32页 |
4.6.2 广泛开展合作 | 第32-33页 |
4.6.3 掌握市场动态 | 第33页 |
4.6.4 生产成本低 | 第33页 |
4.6.5 组织分析 | 第33-34页 |
4.7 中山电源公司的SWOT分析 | 第34-39页 |
4.7.1 优势分析 | 第34-35页 |
4.7.2 劣势分析 | 第35页 |
4.7.3 机会分析 | 第35-36页 |
4.7.4 威胁分析 | 第36-39页 |
4.7.4.3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的SWOT矩阵 | 第37-39页 |
第5章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第39-43页 |
5.1 中山电源的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 第39-40页 |
5.1.1 竞争战略 | 第39页 |
5.1.2 品牌建设 | 第39-40页 |
5.1.3 产品战略 | 第40页 |
5.1.4 海外战略 | 第40页 |
5.2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的战略决策-QSPM | 第40-41页 |
5.3 中山电源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41-43页 |
第6章 浙江中山电源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43-49页 |
6.1 合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 第43-44页 |
6.1.1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团队 | 第43页 |
6.1.2 面向市场的研发体系 | 第43-44页 |
6.1.3 构建良好的研发人员晋升激励机制 | 第44页 |
6.2 优化信息化管理 | 第44-46页 |
6.3 制度保障 | 第46-47页 |
6.4 组织机构保障 | 第47-48页 |
6.5 企业文化保障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