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2.1 心理咨询 | 第13-14页 |
1.2.2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 第14页 |
1.2.3 设计 | 第14页 |
1.3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鉴定标准介绍 | 第14-17页 |
1.3.1 国际心理咨询协会IACS鉴定标准 | 第14-15页 |
1.3.2 基础设施鉴定 | 第15-16页 |
1.3.3 对应关系分析 | 第16-17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1 问题提出的依据 | 第17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2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18-20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1 选题的创新 | 第20页 |
1.6.2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20页 |
1.6.3 设计的创新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概述 | 第21-31页 |
2.1 国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历史 | 第21-24页 |
2.1.1 美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2.1.2 日本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 | 第22-24页 |
2.2 国内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历史 | 第24-28页 |
2.2.1 我国香港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历史 | 第24-26页 |
2.2.2 我国台湾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历史 | 第26-27页 |
2.2.3 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2.3 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设计对我们的启示 | 第28-30页 |
2.4 环境艺术设计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设计的关系 | 第30-31页 |
第3章 影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设计的因素 | 第31-41页 |
3.1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内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31-35页 |
3.1.1 使用者对环境的感知 | 第31-34页 |
3.1.2 使用者对环境的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3.2 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 第35-37页 |
3.2.1 依靠性 | 第36页 |
3.2.2 边界效应 | 第36-37页 |
3.3 使用者的活动流程分析 | 第37-38页 |
3.3.1 咨询者的活动流程分析 | 第37页 |
3.3.2 工作者的活动流程分析 | 第37-38页 |
3.4 高校心理咨询中内咨询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关系 | 第38-41页 |
第4章 高校心里咨询中心调研分析——以成都为例 | 第41-47页 |
4.1 问卷调研与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1.1 问卷的设计依据和调研对象 | 第41页 |
4.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2 实地调研与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2.1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环境调研 | 第43-44页 |
4.2.2 西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环境调研 | 第44-45页 |
4.3 成都市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环境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45-47页 |
4.3.1 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 第45页 |
4.3.2 规模大小没有据实际情况和使用人群的基数进行规 | 第45页 |
4.3.3 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 第45-47页 |
第5章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环境设计的探索 | 第47-61页 |
5.1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环境的特点 | 第47-48页 |
5.1.1 环境的综合性 | 第47页 |
5.1.2 功能的专业性 | 第47-48页 |
5.1.3 高度的知觉性 | 第48页 |
5.2 设计指导原则 | 第48-51页 |
5.2.1 功能性的设计原则 | 第48-50页 |
5.2.2 美学性的设计原则 | 第50页 |
5.2.3 健康化的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5.2.4 弹性化的设计原则 | 第51页 |
5.3 空间的规划 | 第51-57页 |
5.3.1 空间功能分区 | 第51-54页 |
5.3.2 空间流线的规划与设计 | 第54-55页 |
5.3.3 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控制设计 | 第55-57页 |
5.4 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57-61页 |
5.4.1 空间色彩环境 | 第57-58页 |
5.4.2 光环境的营造 | 第58页 |
5.4.3 室内景观设计 | 第58-59页 |
5.4.4 室内陈设设计 | 第59-60页 |
5.4.5 音乐氛围的营造 | 第60-61页 |
第6章 未来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环境设计发展探讨 | 第61-65页 |
6.1 功能方面的完善 | 第61页 |
6.2 服务对象的改变 | 第61-62页 |
6.3 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62-63页 |
6.3.1 室内环境景观化 | 第62页 |
6.3.2 室内环境艺术化 | 第62-63页 |
6.3.3 室内交流的场所 | 第63页 |
6.4 推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发展的意义 | 第63-65页 |
6.4.1 健康的保证 | 第63页 |
6.4.2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意识培养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1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