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诉讼法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2-16页 |
第一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涵义 | 第12-13页 |
一、决定主体的唯一性 | 第12页 |
二、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 第12-13页 |
三、不予起诉的“附条件”性 | 第13页 |
四、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 | 第13页 |
第二节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13-16页 |
一、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二、运行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适用问题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法律名称不恰当 | 第16-17页 |
一、容易让当事人产生不合理期待 | 第16页 |
二、无法让嫌疑人深刻反思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与相对不起诉界限不清 | 第17-19页 |
一、立法规定不清晰 | 第17-18页 |
二、适用范围重叠交叉 | 第18页 |
三、界限不清存在弊端 | 第18-19页 |
第三节 适用范围狭窄 | 第19-21页 |
一、适用罪名限定严格 | 第20页 |
二、刑度要求过分严苛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考察帮教机制不健全 | 第21-24页 |
一、考察条件缺乏针对性 | 第21-22页 |
二、考察主体缺乏专业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基础 | 第24-31页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的立法与实践的基础 | 第24-27页 |
一、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24-25页 |
二、实现未成年人“再社会化” | 第25-26页 |
三、缓解诉讼压力 | 第26页 |
四、贯彻“宽严相济”政策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域外立法参考 | 第27-31页 |
一、域外的立法规定 | 第27-29页 |
二、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科学界定制度名称 | 第31-32页 |
一、体现制度科学内涵 | 第31页 |
二、体现制度价值定位 | 第31-32页 |
第二节 适当扩大适用范围 | 第32-35页 |
一、适用刑期上线的限定 | 第32-33页 |
二、适用刑期下线的限定 | 第33-34页 |
三、适用主体维持现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完善考察帮教机制 | 第35-39页 |
一、科学设置考察条件 | 第35-37页 |
二、完善考察主体设置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词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