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轨道几何不平顺预测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我国铁路轨道养护维修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研究路线 | 第16页 |
1.4.2 论文章节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轨道几何不平顺数据分析及预处理 | 第18-31页 |
2.1 轨道检测技术概述 | 第18-20页 |
2.2 轨道不平顺数据分类及应用概述 | 第20-24页 |
2.2.1 轨道不平顺数据及分类 | 第20-21页 |
2.2.2 轨道检测数据应用方法分析 | 第21-24页 |
2.3 实测轨道不平顺数据的预处理研究 | 第24-29页 |
2.3.1 异常值识别与修正 | 第24-25页 |
2.3.2 里程偏移校准 | 第25-29页 |
2.4 轨道不平顺时间序列的提取与转换 | 第29-30页 |
2.4.1 时间序列的选取 | 第29页 |
2.4.2 检测数据等时距转换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轨道局部不平顺状态预测模型 | 第31-46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31-33页 |
3.2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概述及其应用分析 | 第33-35页 |
3.2.1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3.2.2 回归自动机在本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 基于回归自动机的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5-39页 |
3.3.1 TLFI序列的数据转换 | 第36-38页 |
3.3.2 创建轨道局部不平顺预测模型 | 第38-39页 |
3.3.3 基于APTA模型的预测 | 第39页 |
3.4 模型改进研究 | 第39-43页 |
3.4.1 EDSM算法原理分析 | 第40-41页 |
3.4.2 基于改进EDSM算法的模型状态融合 | 第41-43页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轨道区段不平顺状态预测模型 | 第46-60页 |
4.1 问题描述 | 第46-47页 |
4.2 小波分解-重构理论及应用 | 第47-51页 |
4.2.1 小波分解-重构基本理论 | 第47-49页 |
4.2.2 基于小波分解-重构的应用实例 | 第49-51页 |
4.3 轨道区段不平顺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1-58页 |
4.3.1 传统GM(1,1)的轨道区段不平顺预测模型 | 第52-54页 |
4.3.2 传统ARIMA模型的轨道区段不平顺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4.3.3 基于小波分解-重构的GM-ARMA轨道区段不平顺预测模型 | 第55-58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基于轨检数据的轨道预防性维修技术研究 | 第60-68页 |
5.1 轨道预防性计划维修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5.2 线路维修单元划分 | 第61-64页 |
5.2.1 划分的原因 | 第62页 |
5.2.2 划分的方法 | 第62-64页 |
5.3 根据轨检数据制定“预防性维修”计划 | 第64-67页 |
5.3.1 根据TQI预测值制定普通区段维修计划 | 第64-66页 |
5.3.2 根据TLFI预测值制定薄弱或重点区段维修计划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