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海水入侵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莱州湾海域海水入侵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海水入侵动态规律分析的基础理论 | 第21-32页 |
2.1 海水入侵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 | 第21-26页 |
2.1.1 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21-24页 |
2.1.2 地下水运动的数值模型 | 第24-25页 |
2.1.3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 第25-26页 |
2.2 海水入侵程度评价的数学方法 | 第26-30页 |
2.2.1 模糊数学 | 第26-28页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海水入侵的单因子数值模拟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第32-5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5页 |
3.1.1 自然地理 | 第32-33页 |
3.1.2 气象条件 | 第33页 |
3.1.3 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3.1.4 地质状况 | 第34页 |
3.1.5 水资源状况 | 第34-35页 |
3.1.6 海水入侵现状 | 第35页 |
3.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5-37页 |
3.3 地下水流动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3.4 地下水流场的数值模拟及检验 | 第38-44页 |
3.4.1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3.4.2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 | 第39-40页 |
3.4.3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型识别与检验 | 第40-44页 |
3.5 海水入侵的单因子数值模拟和特征分析 | 第44-56页 |
3.5.1 含水层中氯离子浓度在水平向上变化的研究 | 第45-48页 |
3.5.2 含水层中氯离子浓度在垂向上变化的研究 | 第48-50页 |
3.5.3 距海岸线不同距离处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 第50-56页 |
3.6 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海水入侵动态规律研究 | 第56-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海水入侵的多因子数学模型评价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 第59-80页 |
4.1 基于模糊数学和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海水入侵程度数学评价模型 | 第59-61页 |
4.1.1 构建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 | 第60页 |
4.1.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60-61页 |
4.1.3 建立单项指标评判矩阵 | 第61页 |
4.1.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1页 |
4.2 海水入侵程度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 | 第61-64页 |
4.2.1 海水入侵程度评价指标 | 第61-63页 |
4.2.2 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研究 | 第63-64页 |
4.3 海水入侵程度的多因子数学模型评价分析 | 第64-74页 |
4.3.1 地下水水质取样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4.3.2 改进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第65-66页 |
4.3.3 构建模糊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矩阵 | 第66-69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9-70页 |
4.3.5 评价结果检验 | 第70-71页 |
4.3.6 研究区海水入侵特征分析 | 第71-74页 |
4.4 年内汛期与非汛期之间海水入侵动态规律研究 | 第74-79页 |
4.5 本章小绪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81-8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8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88-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著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