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无线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2 网络安全理论及数字喷泉码相关介绍 | 第15-28页 |
2.1 当代密码学发展情况和其局限性 | 第16-17页 |
2.2 物理层网络安全应用 | 第17-18页 |
2.3 相关信道 | 第18-22页 |
2.3.1 窃听信道模型 | 第18-21页 |
2.3.2 删除信道 | 第21页 |
2.3.3 噪声信道 | 第21-22页 |
2.4 数字喷泉码 | 第22-27页 |
2.4.1 LT码的度分布函数 | 第23-24页 |
2.4.2 LT码的编码 | 第24-26页 |
2.4.3 LT码的MP译码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无线网络防窃听模型的设计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无线网络防窃听系统模型与喷泉码 | 第28-32页 |
3.2.1 传统的防窃听信道 | 第28页 |
3.2.2 传统防窃听信道中的喷泉码 | 第28-29页 |
3.2.3 喷泉码在防窃听信道性能分析 | 第29-32页 |
3.3 如何提高窃听信道的删除概率 | 第32-33页 |
3.4 改进的防窃听信道的设计 | 第33-35页 |
3.5 防窃听喷泉码的设计 | 第35-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改进的防窃听模型性能分析 | 第38-46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人工噪声与主信道删除概率对窃听者误符号率关系的仿真分析 | 第38-39页 |
4.3 人工噪声关于窃听者误符号率的仿真分析 | 第39-42页 |
4.4 噪声信道删除概率对于发送端编码符号数量的仿真分析 | 第42-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