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贸与环境协调的评价与预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9-10页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7页
        1.2.1 经贸环境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1.2.2 经济环境协调模型的研究第12-15页
        1.2.3 DPSIR框架模型第15-16页
        1.2.4 研究评述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文章技术路径图第18页
    1.4 难点问题与预期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环境—经济协调的相关理论第19-22页
    2.1 环境承载力理论第19-20页
    2.2 循环经济理论第20页
    2.3 低碳经济理论第20-21页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22页
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第22-25页
    3.1 蓝区概况第22-24页
        3.1.1 自然禀赋概况第22-23页
        3.1.2 能源禀赋情况第23页
        3.1.3 经济发展情况第23-24页
    3.2 区域发展的问题第24-25页
        3.2.1 能源结构不合理第24页
        3.2.2 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第24页
        3.2.3 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第24-25页
        3.2.4 淡水资源短缺第25页
        3.2.5 海洋优势产业发展层次低第25页
第四章 蓝区经贸协调发展DPSIR模型构建第25-41页
    4.1 DPSIR模型结构第25-26页
    4.2 DPSIR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6-27页
        4.2.1 目的性与科学性原则第26-27页
        4.2.2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第27页
        4.2.3 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第27页
    4.3 DPSIR模型的指标因素分析第27-31页
        4.3.1 经贸的快速发展是整个体系的驱动力因素第28-29页
        4.3.2 能源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压力因素第29页
        4.3.3 环境系统是整个体系的状态因素第29-30页
        4.3.4 人类感知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影响力因素第30页
        4.3.5 主观调控系统是整个体系的响应因素第30-31页
    4.4 模型指标选取第31-32页
    4.5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第32-41页
        4.5.1 主观权重的确立第33-35页
        4.5.2 客观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第35-37页
        4.5.3 综合权重的分析第37-39页
        4.5.4 基于DPSIR五个准则层的分析第39-40页
        4.5.5 基于DPSIR重点因素分析第40-41页
    4.6 小结第41页
第五章 指标体系评价及协调度分析第41-57页
    5.1 GM(1,1)模型预测第42-43页
    5.2 协调度与发展指数第43-46页
        5.2.1 双系统的协调度第43-45页
        5.2.2 体系综合协调度的测量第45-46页
    5.3 基于发展系数的系统评价第46-52页
        5.3.1 驱动力指标的发展系数评价第46-47页
        5.3.2 压力指标的发展系数评价第47-48页
        5.3.3 状态指标的发展系数评价第48-49页
        5.3.4 影响指标的发展系数评价第49-51页
        5.3.5 响应指标的发展系数评价第51-52页
        5.3.6 综合发展指数第52页
    5.4 系统间的协调系数第52-53页
    5.5 综合分析第53页
    5.6 影响经贸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因素分析第53-57页
        5.6.1 人类主观认知与管控因素第53-55页
        5.6.2 经济结构性因素第55-56页
        5.6.3 能源要素第56-57页
第六章 蓝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第57-63页
    6.1 蓝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第57-63页
        6.1.1 经贸环境协调发展保障体系框架第57页
        6.1.2 环境保障体制第57-59页
        6.1.3 产业转型方向第59-60页
        6.1.4 能源产业结构改善第60-62页
        6.1.5 完善管理体制第62-63页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附录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曳引界面的摩擦滑移实验方法研究
下一篇: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