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庄涵洞周围土体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涵洞工程概括 | 第12-15页 |
1.1.1 涵洞的构造 | 第12-14页 |
1.1.2 涵洞工程布置形式 | 第14-15页 |
1.2 涵洞工程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涵洞工程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19-38页 |
2.1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 第19-24页 |
2.1.1 有限元法的起源和特点 | 第19-20页 |
2.1.2 有限元法求解 | 第20-22页 |
2.1.3 ANSYS软件求解 | 第22-24页 |
2.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法的发展 | 第24-25页 |
2.3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第25-27页 |
2.3.1 分离式模型 | 第25页 |
2.3.2 组合式模型 | 第25-26页 |
2.3.3 整体式模型 | 第26-27页 |
2.4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7页 |
2.5 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7-35页 |
2.5.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8-33页 |
2.5.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33-35页 |
2.6 钢筋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2.7 土体的非线性分析 | 第36-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侯庄分流涵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58页 |
3.1 工程概括 | 第38-43页 |
3.1.1 概述 | 第38页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8-40页 |
3.1.3 工程结构布置 | 第40-43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3.2.1 模型尺寸选取 | 第43-44页 |
3.2.2 模型单元选取 | 第44-46页 |
3.3 材料参数选取 | 第46-48页 |
3.3.1 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46-47页 |
3.3.2 钢筋材料参数 | 第47页 |
3.3.3 土体材料参数 | 第47-48页 |
3.4 模型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48-50页 |
3.4.1 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3.4.2 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3.5 工况的选取 | 第50-54页 |
3.5.1 工况的具体选择 | 第50-52页 |
3.5.2 涵洞荷载计算 | 第52-54页 |
3.6 模型的非线性加载和求解分析选择 | 第54-56页 |
3.7 模型验证 | 第56-58页 |
3.7.1 孔径尺寸 | 第56-57页 |
3.7.2 地基承载力核算 | 第57-58页 |
4 涵洞模型工况分析 | 第58-71页 |
4.1 完建时期涵洞有限元分析 | 第58-62页 |
4.1.1 涵洞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1.2 土体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4.2 运行时期涵洞有限元分析 | 第62-66页 |
4.2.1 涵洞计算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2 土体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3 检修时期涵洞有限元分析 | 第66-69页 |
4.3.1 涵洞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3.2 土体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