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两种改进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介绍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解决方案第11-12页
    1.4 本文组织第12-13页
第二章 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第13-22页
    2.1 层次聚类算法第14-16页
        2.1.1 CURE层次聚类算法第14页
        2.1.2 CHAMELEON层次聚类算法第14-15页
        2.1.3 BIRCH层次聚类算法第15页
        2.1.4 层次聚类算法的优劣第15-16页
    2.2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第16-18页
        2.2.1 K-MEANS聚类算法第16-17页
        2.2.2 K-MEDOIDS聚类算法第17页
        2.2.3 AffinityPropagation聚类算法第17-18页
        2.2.4 基于划分聚类算法的优劣第18页
    2.3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第18-22页
        2.3.1 DBCAN聚类算法第18-19页
        2.3.2 OPTICS聚类算法第19页
        2.3.3 DENCLUE聚类算法第19-20页
        2.3.4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研究进展第20-22页
第三章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第22-26页
    3.1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第22页
    3.2 局部密度p与最小距离d的定义第22-23页
    3.3 决策图(DecisionGraph)第23-24页
    3.4 基于简单阈值方法的类簇中心点识别第24-25页
    3.5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缺陷第25-26页
第四章 基于统计分析的自动化类簇中心点识别第26-29页
    4.1 基于统计分析的类簇中心点识别第26页
    4.2 决策图中特定密度下的概率密度估计第26-27页
    4.3 类簇中心点的自动识别第27-29页
第五章 基于改进势能值的密度估计的方法第29-34页
    5.1 势能值密度估计第29-31页
    5.2 改进的势能值密度估算第31-34页
        5.2.1 双K邻居算法(DKNN)第31-32页
        5.2.2 基于DKNN的势能值密度估计第32-34页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46页
    6.1 实验数据集第34-36页
        6.1.1 人造数据集第34-36页
        6.1.2 UCI真实数据集第36页
    6.2 聚类结果的评价指标第36-38页
    6.3 实验中三种算法的介绍第38页
    6.4 参数的选取第38-41页
        6.4.1 参数r_c的选取第39页
        6.4.2 参数r_p和参数r_d的选取第39-40页
        6.4.3 参数α的选取第40-41页
    6.5 实验结果与比较第41-45页
        6.5.1 DPC与APC算法实验比较第41-43页
        6.5.2 DPC与PDE算法实验比较第43-45页
    6.6 实验结果分析第45-4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7.1 主要结论第46-47页
    7.2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PR模型的情景感知推荐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面向科研人员的多源异构信息消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