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新生代(界)论文--新第三纪(系)论文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中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晚新生代环境变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2-23页
        1.1.1 深海稳定同位素记录的全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化背景及驱动机制第12-17页
        1.1.2 植物化石记录的我国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特征第17-21页
        1.1.3 动物化石记录的我国晚新生代气候环境演化特征第21-22页
        1.1.4 地质记录揭示的我国晚新生代环境特征第22-23页
    1.2 选题依据、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7页
        1.2.1 选题依据第23-26页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剖面古地磁年代第27-40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27-31页
        2.1.1 地貌特征第27-28页
        2.1.2 气候特征第28-30页
        2.1.3 植被概况第30-31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31-35页
        2.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第32页
        2.2.2 区域地层概况第32-35页
    2.3 剖面与磁性地层年代第35-40页
        2.3.1 剖面特征第35-38页
        2.3.2 磁性地层年代第38-40页
第三章 天水盆地崖湾剖面孢粉记录与古环境演化第40-61页
    3.1 孢粉化石的提取及结果第40-46页
        3.1.1 孢粉化石提取步骤第43-44页
        3.1.2 孢粉统计鉴定第44页
        3.1.3 孢粉浓度分析和辛普森指数(Simpson's index)的计算第44-46页
    3.2 孢粉记录的其他影响因素第46-47页
        3.2.1 岩性和沉积环境第46-47页
        3.2.2 构造活动第47页
    3.3 崖湾剖面孢粉记录与孢粉组合带的划分第47-53页
    3.4 代表性属种的生态环境第53-57页
    3.5 崖湾剖面孢粉记录揭示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第57-61页
第四章 天水盆地中新世古气候定量恢复第61-76页
    4.1 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概述第61-63页
        4.1.1 共存分析实现过程第62-63页
        4.1.2 共存分析法优缺点第63页
    4.2 天水盆地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共存分析第63-73页
        4.2.1 17.1~14.7Ma共存分析结果第64-66页
        4.2.2 14.7~11.7Ma共存分析结果第66-69页
        4.2.3 11.7~8.5Ma共存分析结果第69-71页
        4.2.4 8.5~6.1Ma共存分析结果第71-73页
    4.3 古气候参数反映的中新世天水盆地气候演化趋势第73-76页
第五章 天水盆地孢粉记录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东亚夏季风的指示意义第76-91页
    5.1 崖湾剖面孢粉记录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指示意义第76-84页
    5.2 崖湾剖面孢粉记录揭示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第84-91页
        5.2.1 17.1~14.7Ma东亚夏季风强盛期第86-88页
        5.2.2 14.7~11.7Ma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期第88页
        5.2.3 11.7~8.5Ma东亚夏季风增强期第88-90页
        5.2.4 8.5~6.1Ma东亚夏季风剧烈减弱期第90-9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第91-93页
    6.1 主要结论第91-92页
    6.2 存在的问题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9页
附录一第109-116页
附录二第116-118页
附录三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tilization of Some Organic Residues as Ameliorating Materials for a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下一篇: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礁滩储集体形成与储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