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表目录 | 第20-21页 |
图目录 | 第21-2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2-3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22-25页 |
1.1.1 众包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23页 |
1.1.2 众包模式的特点 | 第23-24页 |
1.1.3 众包模式中的关键问题 | 第24-25页 |
1.2 已有关于众包模式研究 | 第2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具体问题 | 第25-30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30-33页 |
1.5 研究结论概述 | 第33-35页 |
1.6 研究设计 | 第35-37页 |
1.6.1 研究框架 | 第35-3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 | 第37-46页 |
2.1 社会化生产(SOCIAL PRODUCTION)理论 | 第37-40页 |
2.1.1 社会化生产的内涵 | 第37-38页 |
2.1.2 社会化生产的参与者动机 | 第38-39页 |
2.1.3 社会化生产下的众包 | 第39-40页 |
2.2 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理论 | 第40-42页 |
2.2.1 开放创新的基础与内涵 | 第40-41页 |
2.2.2 开放创新与众包 | 第41-42页 |
2.3 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理论 | 第42-46页 |
2.3.1 双边市场内涵 | 第42-43页 |
2.3.2 众包中的双边市场 | 第43-46页 |
第3章 研究一:问题解决者参与动机研究 | 第46-73页 |
3.1 引言 | 第46-49页 |
3.2 理论背景 | 第49-53页 |
3.2.1 动机理论 | 第49-52页 |
3.2.2 激励理论(incentive theory) | 第52-5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53-67页 |
3.3.1 内容分析法 | 第53-54页 |
3.3.2 数据来源 | 第54-56页 |
3.3.3 博客内容分析与开放编码 | 第56-67页 |
3.4 任务参与者动机机制分析 | 第67-70页 |
3.4.1 基于编码形成的动机概念模型 | 第67-68页 |
3.4.2 问题解决者动机机制分析 | 第68-70页 |
3.5 研究结论 | 第70-72页 |
3.6 研究意义 | 第72-73页 |
第4章 研究二:发包方策略研究 | 第73-100页 |
4.1 引言 | 第73-76页 |
4.1.1 发包方企业采用众包模式背景 | 第73-74页 |
4.1.2 发包方策略的研究问题 | 第74-76页 |
4.2 文献回顾 | 第76-80页 |
4.2.1 实物期权理论 | 第76-78页 |
4.2.2 任务竞赛设计(tournament design) | 第78-80页 |
4.3 研究框架与假设 | 第80-84页 |
4.3.1 奖金策略作用 | 第81页 |
4.3.2 时间策略作用 | 第81-82页 |
4.3.3 任务类型策略作用 | 第82-83页 |
4.3.4 策略的影响路径 | 第83页 |
4.3.5 任务类型的调节影响 | 第83-84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84-90页 |
4.4.1 数据来源 | 第84-87页 |
4.4.2 模型构建 | 第87-90页 |
4.5 假设检验 | 第90-94页 |
4.6 研究结论 | 第94-97页 |
4.7 研究意义 | 第97-100页 |
4.7.1 理论意义 | 第97页 |
4.7.2 实践意义 | 第97-100页 |
第5章 研究三:平台方治理机制研究 | 第100-118页 |
5.1 引言 | 第100-103页 |
5.1.1 众包平台发展背景 | 第100-101页 |
5.1.2 众包平台的特殊性 | 第101-102页 |
5.1.3 众包平台治理的研究问题 | 第102-103页 |
5.2 理论背景 | 第103-106页 |
5.2.1 双边平台理论 | 第103-105页 |
5.2.2 平台治理机制:信任和控制理论 | 第105-106页 |
5.3 研究框架和假设 | 第106-109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109-111页 |
5.5 假设检验 | 第111-113页 |
5.6 研究结论 | 第113-115页 |
5.7 研究意义 | 第115-118页 |
5.7.1 理论意义 | 第115-116页 |
5.7.2 实践意义 | 第116-11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8-12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8-121页 |
6.2 研究意义 | 第121-124页 |
6.2.1 理论意义 | 第121-122页 |
6.2.2 实践意义 | 第122-124页 |
6.3 研究特色和创新 | 第124-126页 |
6.3.1 研究方法上的特色 | 第124-125页 |
6.3.2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125-126页 |
6.4 研究局限性 | 第126-127页 |
6.5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40-142页 |
后记 | 第142-144页 |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