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精神批判—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两个概念 | 第7-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化启蒙与状态写实主义绘画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神性精神 | 第11-12页 |
第二节 传统与异域的精神交错 | 第12-15页 |
第三节 回到普通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方式 | 第17-26页 |
第一节 消失的主体 | 第17-21页 |
一、“零度”的意义 | 第17-20页 |
二、不在场的情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主体的隐性介入 | 第21-26页 |
一、从抽象申述到隐性流露 | 第21-23页 |
二、艺术形式的意义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 | 第26-42页 |
第一节 阳光下的卑琐 | 第26-32页 |
一、崇高的形象与深沉的情思 | 第26-28页 |
二、走出暗影的卑琐 | 第28-30页 |
三、对真实的忧虑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抽空的激情 | 第32-36页 |
一、作为艺术生命的情感力量 | 第32-34页 |
二、情感麻木的两个向度 | 第34-35页 |
三、在平淡中呼唤 | 第35-36页 |
第三节 主流边缘的游荡者 | 第36-42页 |
一、无望的超越 | 第37-38页 |
二、商品时代的精神游荡者 | 第38-40页 |
三、异化的自我颠覆 | 第40-42页 |
结语 状态写实主义绘画的问题与可能 | 第42-45页 |
一、艺术主体立场的矛盾性 | 第42-43页 |
二、未来的可能性 | 第43-45页 |
注释 | 第45-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图例 | 第53-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