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研究--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合作的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5-29页
    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6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8-23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23-25页
        1.3.3 评述第25-26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6-27页
        1.4.1 研究思路第26-27页
        1.4.2 研究方法第27页
    1.5 论文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第27-29页
        1.5.1 论文的创新点第27页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27-29页
第二章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29-44页
    2.1 基本概念第29-36页
        2.1.1 农民工第29-30页
        2.1.2 就业保障机制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0-36页
    2.2 基本理论第36-44页
        2.2.1 就业理论第36-38页
        2.2.2 社会保障理论第38-40页
        2.2.3 权利与救济理论第40-44页
第三章 农民工的就业及就业保障的现状第44-70页
    3.1 农民工的就业第44-49页
        3.1.1 农民工的就业背景及发展第44-46页
        3.1.2 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第46-49页
    3.2 农民工就业保障的现状第49-60页
        3.2.1 就业效率低——就业机会缺乏保障第50-51页
        3.2.2 就业歧视多——就业权益保障无力第51-53页
        3.2.3 就业风险高——就业安全保障不受重视第53-54页
        3.2.4 就业单位避——用人单位逃避保障责任第54-56页
        3.2.5 就业组织少——没有农民工的就业保障组织第56-57页
        3.2.6 就业社保缺——社会保障不完善第57-58页
        3.2.7 就业质量低——就业培训不能满足需求第58-59页
        3.2.8 就业救济难——就业权益的救济途径困难重重第59-60页
    3.3 农民工就业保障缺失的根源第60-67页
        3.3.1 政府层面——政府作为有限不利于农民工就业保障第61-62页
        3.3.2 制度层面——二元结构始终成为农民工就业保障的桎梏第62-63页
        3.3.3 自身层面——观念和技能羁绊其获得就业保障的步伐第63-64页
        3.3.4 市场层面——平等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缓慢第64-65页
        3.3.5 经济层面——就业岗位现状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第65-66页
        3.3.6 法律层面——法律缺失造成难以规制就业保障中的违法行为第66-67页
    3.4 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67-70页
        3.4.1 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民工享有充分的就业保障第67-68页
        3.4.2 缺失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对就业双方均产生消极影响第68-69页
        3.4.3 城市化进程需要对农民工就业予以合理保障第69-70页
第四章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第70-116页
    4.1 建立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迫切性第70-74页
        4.1.1 农民工来自农业领域的保障日渐式微第70-72页
        4.1.2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第72-73页
        4.1.3 农民工的家庭保障能力脆弱第73页
        4.1.4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更为恶劣第73-74页
    4.2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第74-77页
        4.2.1 专门性原则第74-75页
        4.2.2 可操作性原则第75页
        4.2.3 科学性原则第75页
        4.2.4 公平性原则第75-76页
        4.2.5 协调性原则第76-77页
    4.3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构建总体思路第77-111页
        4.3.1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主体第77-81页
        4.3.2 农民工就业保障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组织第81-86页
        4.3.3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规划设计第86-87页
        4.3.4 就业前的保障第87-89页
        4.3.5 就业中的保障第89-97页
        4.3.6 就业结束后的保障第97-107页
        4.3.7 创业保障第107-111页
    4.4 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11-116页
        4.4.1 就业意愿的保障第111-112页
        4.4.2 就业能力的保障第112-113页
        4.4.3 就业公平的保障第113页
        4.4.4 就业救济的保障第113-116页
第五章 农民工就业意愿保障机制第116-129页
    5.1 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意义深远第116-118页
        5.1.1 保障就业意愿是保障就业的基础第116页
        5.1.2 就业意愿的保障对就业双方具有积极意义第116-117页
        5.1.3 保障就业意愿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就业困境第117-118页
    5.2 影响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因素第118-124页
        5.2.1 家庭因素第118-119页
        5.2.2 个人因素第119-122页
        5.2.3 社会因素第122-124页
    5.3 保障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实现第124-129页
        5.3.1 保障农民工就业意愿的原则第124-126页
        5.3.2 具体建议第126-129页
第六章 农民工就业能力保障机制第129-149页
    6.1 农民工应该具有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第129-133页
        6.1.1 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汇集第129-132页
        6.1.2 就业能力与农民工就业保障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第132-133页
    6.2 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第133-136页
        6.2.1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途径第133-134页
        6.2.2 我国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出供需矛盾第134-136页
    6.3 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困境分析第136-139页
        6.3.1 收益比不高第137-138页
        6.3.2 实际需求不紧迫第138页
        6.3.3 观念与习惯落后第138-139页
        6.3.4 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第139页
        6.3.5 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培训有限第139页
        6.3.6 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第139页
    6.4 普及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第139-141页
        6.4.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第140页
        6.4.2 正视职业教育的地位,做好教育对接工作第140-141页
        6.4.3 普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第141页
    6.5 提升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质量第141-149页
        6.5.1 明确不同主体的培训责任第142-143页
        6.5.2 具体的政策建议第143-149页
第七章 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机制第149-168页
    7.1 农民工的就业公平保障机制的研究背景第149-152页
        7.1.1 就业公平理念的产生及发展第149-150页
        7.1.2 就业公平与就业效率的矛盾与协调第150-151页
        7.1.3 保障农民工就业公平的意义第151-152页
    7.2 就业歧视破坏了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机制第152-153页
        7.2.1 就业歧视的界定第152-153页
        7.2.2 合理甄选、就业歧视与就业准入第153页
    7.3 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的缺陷及根源第153-157页
        7.3.1 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缺失现状第153-155页
        7.3.2 就业公平保障缺失的根源第155-157页
    7.4 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机制的内容第157-162页
        7.4.1 机会公平第157-160页
        7.4.2 权利公平第160-162页
    7.5 保障农民工就业公平的实现第162-168页
        7.5.1 农民工就业公平保障的诉求第162-164页
        7.5.2 保障农民工就业公平的政策建议第164-168页
第八章 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机制第168-214页
    8.1 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机制的产生基础第168-172页
        8.1.1 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侵害是引发就业救济保障的根源第168-169页
        8.1.2 农民工的就业争议发生变化第169-172页
    8.2 农民工的就业救济保障机制运行状况与问题第172-184页
        8.2.1 就业救济的解析第172-173页
        8.2.2 农民工的就业救济保障之必要性分析第173-175页
        8.2.3 多元化的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机制的运行第175-179页
        8.2.4 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机制失灵第179-184页
    8.3 农民工的多元化就业救济保障机制第184-190页
        8.3.1 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机制蕴含两种制度第184-188页
        8.3.2 农民工就业救济保障制度的构建标准第188-190页
    8.4 农民工非讼就业救济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议第190-204页
        8.4.1 农民工合作组织要承担积极救济责任第191-193页
        8.4.2 肯定农民工就业协商救济制度的基础地位第193-195页
        8.4.3 构造多层次的农民工就业调解救济制度第195-199页
        8.4.4 重构农民工就业仲裁救济制度第199-204页
    8.5 农民工诉讼就业救济制度的完善第204-214页
        8.5.1 农民工诉讼就业救济制度之辨第204-207页
        8.5.2 改进农民工诉讼就业救济制度的指导思想第207-208页
        8.5.3 农民工诉讼就业救济制度的具体设想第208-211页
        8.5.4 农民工就业救济之公益诉讼制度第211-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0页
附录第220-221页
致谢第221-222页
作者简介第222页

论文共2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论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