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论文--中国武术论文--其他民族形式体育论文

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域的调查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导论第13-33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5页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7-20页
 四、研究的创新点第20-21页
 五、研究学术回顾第21-30页
 六、调查区域的选择第30-33页
上篇 田野的发现第33-103页
 第一章 开门见山: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喀斯特背景第34-49页
  第一节 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第34-37页
   一、喀斯特:一种特殊的自然过程和地貌形态第34-36页
   二、广泛分布与强烈发育的南方喀斯特第36-37页
  第二节 民族体育的喀斯特生态背景第37-49页
   一、独特的自然生态第37-40页
   二、复杂的社会生态第40-43页
   三、多元的文化生态第43-49页
 第二章 地缘关系:喀斯特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的耦合第49-61页
  第一节 喀斯特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品性的塑造第49-57页
   一、民族体育文化深深植根并受限于当地环境第50-54页
   二、环境的封闭性与民族体育文化原生特质的守护第54-56页
   三、空间分异与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差异性第56-57页
   四、非中心、非边缘地带与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意识第57页
  第二节 民族体育文化对喀斯特环境的互动第57-61页
   一、民族体育文化中蕴涵着对喀斯特环境的敬畏第57-58页
   二、民族体育文化象征着人类对喀斯特的适应和征服第58-59页
   三、民族体育对喀斯特文化的丰富第59-61页
 第三章 地域印记: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特征第61-81页
  第一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属性第61-68页
   一、岩石载体体育文化第61-62页
   二、山地体育文化第62-63页
   三、宗教色彩的体育文化第63-64页
   四、独特生命主题的体育文化第64-67页
   五、仿生特质的体育文化第67-68页
  第二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基本特点第68-72页
   一、强悍勇猛与机智灵性第68-69页
   二、"小、巧、灵"的特点第69页
   三、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第69-70页
   四、原始基因与原汁原味第70-71页
   五、多元源流与文化多样第71页
   六、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布第71-72页
   七、地表地下皆有活动第72页
  第三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文化空间第72-79页
   一、顺天意识:处世态度第73-76页
   二、是非曲直:人际关系第76-78页
   三、转圈子:劳逸之道第78-79页
  第四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主题第79-81页
   一、封闭的环境使之产生了娱乐需求第79页
   二、在自然脆弱和社会脆弱的叠加下愈发脆弱第79-80页
   三、在对脆弱的纠结和抗争中发现自己的坚强第80页
   四、民族体育生命主题体现在对生命意识的彰显第80-81页
 第四章 探寻岩脉: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的历史选择第81-103页
  第一节 喀斯特民族文化本底第81-86页
   一、好入山壑与择洞而居第81-82页
   二、游牧狩猎与砍山耕种第82-83页
   三、尚武之风与好巫之道第83-85页
   四、跳花游方与玩山走寨第85-86页
  第二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生第86-94页
   一、尚武之风的遗存第87页
   二、劳动技能的历练第87-89页
   三、民俗活动的延伸第89页
   四、宗教巫术的铸塑第89-91页
   五、战争烽火的洗礼第91页
   六、休闲娱乐的推衍第91-92页
   七、民族迁徙的遗留第92-94页
  第三节 喀斯特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的流变第94-100页
   一、在社会生产方式转型中流变:范围逐渐分化第94-95页
   二、在战争和外族对抗中流变:从无意的应用到有意识的培养第95-96页
   三、在宗教民俗活动中流变:从娱神到娱人第96页
   四、在健身娱乐活动中流变:从随意到规范第96-97页
   五、在民族迁徙中流变:从选择到适应第97-98页
   六、在民族交往中流变:从排斥到共享第98页
   七、在商品社会中流变:从村寨到舞台第98-99页
   八、在休闲社会中流变:从生存需求到生活方式第99-100页
  第四节 历史选择的文化动因第100-103页
   一、选择源于自我民族利益发展的需要第100-101页
   二、民族体育成为一种解决利益冲突和实现交流的手段第101页
   三、通过民族体育选择认知了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文化品位第101-102页
   四、选择是在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文化差异下进行的第102-103页
下篇 理性的求索第103-185页
 第五章 多元化:生态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多样性第104-114页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类型第104-106页
   一、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生态环境第104-105页
   二、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类型第105-106页
  第二节 多元生态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第106-114页
   一、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表现第106-111页
   二、民族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发生发展规律第111-114页
 第六章 唯自然方成大美:民族体育的生态之美第114-130页
  第一节 民族体育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之美第114-121页
   一、大山孕育出的剽悍第115-116页
   二、森林磨砺出的矫健第116-117页
   三、江河冲击出的无畏第117页
   四、冰雪培育出的果敢第117-118页
   五、鲜花熏染出的浪漫第118-120页
   七、草原孕育出的粗犷第120-121页
  第二节 民族体育的人文生态和谐之美第121-126页
   一、与舞蹈类艺术的同生同伴第121-122页
   二、与生产生活的不离不弃第122-123页
   三、与生命意识的如影随形第123-124页
   四、与民族节日的朝夕相处第124-125页
   五、与宗教信仰的相生相克第125页
   六、与社会文化的相濡以沫第125-126页
  第三节 民族体育的社会生态伦理之美第126-130页
   一、认知态度上的神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第126-127页
   二、价值取向上的娱乐化与教育性相补充第127页
   三、组织形式上的自发性与集体性相对应第127-128页
   四、审美方式上的生活化与高雅性相呼应第128页
   五、资源消费上的多样性与适度性相协调第128-130页
 第七章 两难选择:民族体育的生态危机与发展诉求第130-148页
  第一节 民族体育发展中的生态危机第130-137页
   一、民族体育传承主体的离乡离土第130-132页
   二、体育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缺失第132-133页
   三、民族体育文化贫困的代际传递第133页
   四、土著民族体育文化权利的式微第133-134页
   五、民族体育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第134-136页
   六、社会变迁中民族体育文化的失落第136-137页
  第二节 影响民族体育生态现状的因素第137-143页
   一、自然灾害的侵吞第137-138页
   二、城市化的步步紧逼第138页
   三、原始宗教的爱与恨第138-139页
   四、生存土壤的流失第139-140页
   五、现代社会的转型第140-143页
  第三节 发展诉求第143-148页
   一、主体地位的回归第143-144页
   二、守望乡土情缘第144-145页
   三、拒绝边缘化第145-146页
   四、文化本真性的复位第146页
   五、传统的驻留和发现第146-148页
 第八章 和而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选择第148-176页
  第一节 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之惑第148-159页
   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抑或生态效益:发展意义取舍第148-149页
   二、生存文化、享受文化抑或发展文化:发展目标定位第149-151页
   三、竞技性抑或非竞技性:发展的文化选择第151-152页
   四、官办抑或民办:发展主体定位第152-153页
   五、师徒方式、民俗方式抑或学校方式:传承途径选择第153-154页
   六、同化抑或交融:文化变迁方式的取舍第154-156页
   七、原生态抑或活生态:生存方式的抉择第156-157页
   八、"无意识地继承"抑或"有意识地改造":主体能动性发挥第157-158页
   九、要舞台抑或要民俗:未来走向选择第158-159页
  第二节 民族体育发展前景的理性思考第159-170页
   一、生态与生计的共享第159-161页
   二、乡土与现代的共荣第161-162页
   三、乡村与城市的互动第162-164页
   四、民间与政府的共谋第164-166页
   五、保护与发展的互补第166-167页
   六、经济与社会的并举第167-169页
   七、体育与文化的认同第169-170页
  第三节 发展走势第170-176页
   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70-172页
   二、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第172-173页
   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第173-174页
   四、作为一种文化资本第174-176页
 第九章 和谐共生:民族体育生态与发展的辩证第176-185页
  第一节 生态:民族体育发展的根基第176-179页
   一、生态环境:民族体育发展的乡土空间第176-177页
   二、民族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之根:乡土特质第177页
   三、守望乡土:民族体育发展的动力之源第177-178页
   四、乡土共生:现代化发展中的民族体育文化第178-179页
  第二节 发展:民族体育生态维护的保障第179-185页
   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第180-182页
   二、发展为了最大可能的传承第182-183页
   三、发展是文化的自觉:向内求深度,向外求广度第183-185页
结论第185-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7页
致谢第197-201页
附录第201-236页
 附录一第201-202页
 附录二第202-212页
 附录三第212-235页
 附录四第235-236页
 附录五第236页

论文共2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训练特征研究
下一篇: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