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视频编码关键技术研究 | 第13-25页 |
2.1 H.264/MPEG-4 AVC视频编解码 | 第13-14页 |
2.1.1 H.264/MPEG-4 AVC编码流程 | 第13页 |
2.1.2 H.264/MPEG-4 AVC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2.2 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标准HEVC | 第14-18页 |
2.2.1 HEVC编码流程 | 第14-15页 |
2.2.2 HEVC编码特性 | 第15-18页 |
2.3 色彩空间转换 | 第18-19页 |
2.4 H.264/MPEG-4 AVC中去方块滤波 | 第19-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多核处理器与多核软件的研究 | 第25-37页 |
3.1 多核处理器 | 第25-30页 |
3.1.1 多核处理器的分类 | 第25-26页 |
3.1.2 CPU-GPGPU异构多核系统 | 第26-28页 |
3.1.3 GPU架构 | 第28-30页 |
3.2 多核软件 | 第30-35页 |
3.2.1 Pthreads库 | 第31页 |
3.2.2 OpenMP | 第31-32页 |
3.2.3 CUDA | 第32-33页 |
3.2.4 OpenCL | 第33-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多核的并行色彩空间转换 | 第37-48页 |
4.1 基于OpenMP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37页 |
4.2 基于CUDA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37-40页 |
4.2.1 基于CUDA的色彩空间转换的实现 | 第37-39页 |
4.2.2 对CUDA代码的优化 | 第39-40页 |
4.3 基于OpenCL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40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4.4.1 基于OpenMP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40-41页 |
4.4.2 基于CUDA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41-44页 |
4.4.3 基于OpenCL的色彩空间转换 | 第44-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基于WPP的HEVC并行解码器 | 第48-63页 |
5.1 WPP原理 | 第48-53页 |
5.1.1 相关性分析 | 第48-50页 |
5.1.2 编码码流中加入子码流的偏移量 | 第50-52页 |
5.1.3 WPP子码流的个数规定等于CTU的行数 | 第52-53页 |
5.2 基于WPP的并行解码器 | 第53-59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5.3.1 测试环境 | 第59页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基于CUDA的并行去方块滤波 | 第63-77页 |
6.1 去方块滤波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6.1.1 滤波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页 |
6.1.2 滤波过程宏块级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6.2 基于CUDA的去方块滤波 | 第64-68页 |
6.2.1 wavefront算法 | 第64-65页 |
6.2.2 基于wavefront算法CUDA实现的去方块滤波 | 第65-68页 |
6.3 优化方法之一:改变宏块边界滤波顺序 | 第68-71页 |
6.3.1 滤波过程宏块相关性深入分析 | 第68-69页 |
6.3.2 修改边界滤波顺序 | 第69-71页 |
6.4 优化方法之二:像素级并行滤波 | 第71-73页 |
6.4.1 滤波过程像素级依赖性分析 | 第71-73页 |
6.4.2 像素级并行 | 第73页 |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6.5.1 测试环境 | 第73-74页 |
6.5.2 基于CUDA的去方块滤波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6.5.3 优化方法之一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75页 |
6.5.4 优化方法之二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75-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77-78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技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