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浙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第12-13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6页
        1.3.3 简要评述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1 研究的思路第17页
        1.4.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1.5.1 主要创新第18页
        1.5.2 不足之处第18-19页
2. 研究“三化同步”的理论依据与框架结构第19-24页
    2.1 “三化同步”发展的内涵第19页
    2.2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第19-20页
    2.3 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20-22页
        2.3.1 刘—费—拉模型第20-21页
        2.3.2 乔根森模型第21页
        2.3.3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第21页
        2.3.4 拉克西特模型第21-22页
    2.4 党和国家有关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理论与决策第22-23页
    2.5 本文框架结构第23-24页
3. 浙江“三化”关系的成因和历史演变第24-40页
    3.1 浙江“三化”关系的成因第24页
    3.2 浙江“三化”关系的历史演变第24-35页
        3.2.1 浙江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促使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以工补农”机制初步形成第25-29页
        3.2.2 浙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松动第29-32页
        3.2.3 浙江工业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第32-35页
    3.3 “三化”关系演变的内在动因第35-40页
        3.3.1 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人口高度集聚作支撑第36-37页
        3.3.2 农村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民市民化第37-40页
4. 阻碍浙江“三化同步”的制约要素和突出矛盾第40-49页
    4.1 “三化”不同步的主要表现第40-44页
        4.1.1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第40-42页
        4.1.2 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第42-44页
    4.2 制约“三化同步”的主要因素第44-46页
        4.2.1 城乡双重二元结构导致要素市场分离第44-45页
        4.2.2 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制约工业发展第45页
        4.2.3 农业经营体系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第45-46页
        4.2.4 片面发展大中城市拉大城乡差距第46页
        4.2.5 以 GDP 和税收增长为目标的政绩考核导向第46页
    4.3 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主要困难第46-49页
        4.3.1 户籍制度阻碍农业劳动力实现彻底地域转移第46-47页
        4.3.2 农村土地制度制约农民平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第47-49页
5.“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理与体制框架第49-59页
    5.1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机理第49-55页
        5.1.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第49-51页
        5.1.2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第51-53页
        5.1.3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第53-55页
    5.2 “三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框架第55-59页
        5.2.1 “三化”互动机制第56-57页
        5.2.2 体制框架构想第57-59页
6.“三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因素与不同模式第59-67页
    6.1 模式Ⅰ:产业带动型第59-61页
        6.1.1 产业带动型的现状与特点第59-60页
        6.1.2 产业带动型的作用机理第60-61页
    6.2 模式Ⅱ:市场拉动型第61-62页
        6.2.1 市场拉动型现状与特点第61-62页
        6.2.2 市场拉动型作用机理第62页
    6.3 模式Ⅲ:城市辐射型第62-64页
        6.3.1 城市辐射型现状与特点第62-63页
        6.3.2 城市辐射型作用机理第63-64页
    6.4 模式IV:农业自生增长型第64-65页
        6.4.1 农业自生增长型的现状与特点第64页
        6.4.2 农业自生增长型的作用机理第64-65页
    6.5 不同模式的比较第65-67页
7.“三化同步”发展的区域经验与启示第67-75页
    7.1 区域经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第67页
    7.2 浙江从“两分两换”到“三分三改”第67-70页
        7.2.1 “两分两换”第67-70页
        7.2.2 “三分三改”第70页
    7.3 江苏“三集中、三置换”第70-71页
    7.4 广东“双转移战略”第71-73页
    7.5 四川“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第73-74页
    7.6 启示意义第74-75页
8. 浙江“三化同步”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路径构想第75-83页
    8.1 总体思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商强农第75-77页
        8.1.1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下的以工促农第75-76页
        8.1.2 信息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下的以城带乡第76-77页
        8.1.3 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下的以商强农第77页
    8.2 路径构想Ⅰ:强化产业支撑,做实工业反哺农业第77-79页
        8.2.1 产业培育与结构优化第77-78页
        8.2.2 要素保障与体制创新第78-79页
        8.2.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第79页
    8.3 路径构想Ⅱ:促进人口集聚,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第79-80页
        8.3.1 户籍制度和宅基地置换联动改革第79-80页
        8.3.2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第80页
        8.3.3 基础设施延伸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第80页
    8.4 路径构想Ⅲ: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第80-82页
        8.4.1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第80-81页
        8.4.2 培养高素质现代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第81页
        8.4.3 财政扶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第81页
        8.4.4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地流转效率第81-82页
    8.5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参与情况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联合分析法的平板电视机消费者购买偏好研究
下一篇: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合理定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