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言 | 第10-19页 |
1.1 论文写作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外监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2.1 起步早,规模大,社会化程度高 | 第11-12页 |
1.2.2 管理科学规范、工作效率高 | 第12-13页 |
1.2.3 国外的监理工程师具有极高的权威 | 第13-14页 |
1.2.4 监理(咨询顾问)公司同其他组织的关系 | 第14-15页 |
1.2.5 监理酬金的优厚化 | 第15页 |
1.2.6 重视在岗培训和学习 | 第15页 |
1.3 国内监理行业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1.3.1 中国监理的发展进程 | 第15-16页 |
1.3.2 中国铁路监理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3.3 中外监理联合体模式 | 第17-19页 |
2 中国铁路既有监理模式概述 | 第19-25页 |
2.1 中国高速铁路既有监理模式及优缺点 | 第19-21页 |
2.1.1 工程监理的试点阶段 | 第19-20页 |
2.1.2 工程监理的重点推行阶段 | 第20-21页 |
2.2 中外监理联合体在中国的应用及优缺点 | 第21-23页 |
2.3 国内监理联合体的应用概述 | 第23-25页 |
3 沪宁高铁监理Ⅱ标概况 | 第25-29页 |
3.1 沪宁城际高铁工程概况 | 第25-28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1.2 技术标准 | 第26-27页 |
3.1.3 沪宁城际高铁监理Ⅱ标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3.1.4 工程项目特点及重难点 | 第28页 |
3.2 沪宁城际高铁监理标段划分及组成 | 第28-29页 |
4 沪宁高铁监理联合体模式规划及应用 | 第29-49页 |
4.1 监理联合体机构设置及管段 | 第29-31页 |
4.1.1 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 第29-30页 |
4.1.2 技术支持机构 | 第30-31页 |
4.2 职能划分 | 第31-32页 |
4.3. 监理联合体制度建设与管理 | 第32-49页 |
4.3.1 监理联合体管理思路 | 第32-36页 |
4.3.2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监理细则和作业手册 | 第36页 |
4.3.3 明确监理联合体分工与职责 | 第36-42页 |
4.3.4 安全质量管理措施与手段 | 第42-45页 |
4.3.5 管理过程具体实施 | 第45-49页 |
5 沪宁高铁监理联合体模式分析 | 第49-55页 |
5.1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5.1.1 监理联合体约束力有限 | 第49页 |
5.1.2 监理联合体在短时间内难以整合各企业的管理文化 | 第49-50页 |
5.1.3 在联合体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人力资源的竞争 | 第50页 |
5.1.4 联合体对监理人员个人的约束有限 | 第50页 |
5.2 对策及建议 | 第50-51页 |
5.3 沪宁城际监理联合体模式的意义 | 第51-55页 |
5.3.1 统一思想,做好业主职能延伸 | 第51-52页 |
5.3.2 统一管理思路、统一规范验标 | 第52-53页 |
5.3.3 发挥团队优势,体现技术顾问作用 | 第53-54页 |
5.3.4 减少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 第54-55页 |
6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