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 第13-17页 |
1.2.1 超积累植物修复 | 第15-16页 |
1.2.2 耐性植物修复 | 第16-17页 |
1.3 植物修复技术的强化措施 | 第17-20页 |
1.3.1 生物强化措施 | 第17-18页 |
1.3.2 化学强化措施 | 第18页 |
1.3.3 农艺调控措施 | 第18-20页 |
1.4 间套作体系强化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 | 第20-21页 |
1.4.1 植物联合修复 | 第20-21页 |
1.4.2 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农业综合利用 | 第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香薷的重金属耐性及吸收性研究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24页 |
2.2.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第24-25页 |
2.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土培盆栽条件下香薷生物量及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 第25-28页 |
2.3.2 水培条件下香薷生物量与重金属浓度和生理指标变化 | 第28-31页 |
2.4 讨论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耐性植物与超积累植物联合修复 | 第33-4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供试材料 | 第33-34页 |
3.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34-35页 |
3.2.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第35页 |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3.3.1 伴矿景天生物量及锌镉浓度 | 第35-36页 |
3.3.2 香薷和龙葵生物量 | 第36页 |
3.3.3 香薷地上部不同部位锌镉浓度 | 第36-37页 |
3.3.4 龙葵地上部锌镉浓度 | 第37-38页 |
3.3.5 植物地上部对重金属的总吸收量 | 第38页 |
3.3.6 修复后盆栽土壤锌镉浓度和植物修复效率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污染土壤的茄子/伴矿景天套作试验 | 第42-4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2.1 供试材料 | 第42-43页 |
4.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43页 |
4.2.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第43-44页 |
4.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4.3.1 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和锌镉浓度 | 第44页 |
4.3.2 茄子植株生物量 | 第44-45页 |
4.3.3 茄子茎和叶锌镉浓度 | 第45页 |
4.3.4 茄子果实锌镉浓度 | 第45-46页 |
4.3.5 植物对锌镉的总吸收量及修复效率 | 第46页 |
4.4 讨论 | 第46-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伴矿景天/小麦-茄子套作和轮作修复 | 第48-56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2.1 试验区概况 | 第48-49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5.2.3 取样与分析 | 第49页 |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5.3.1 小麦与伴矿景天生物量 | 第49-50页 |
5.3.2 伴矿景天地上部锌镉浓度及吸收量 | 第50-51页 |
5.3.3 小麦地上部锌镉浓度及吸收量 | 第51-52页 |
5.3.4 茄子地上部锌镉浓度 | 第52-53页 |
5.3.5 不同处理对茄子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4 讨论 | 第53-55页 |
5.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9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1.1 香薷对重金属的耐性及吸收性 | 第56页 |
6.1.2 植物联合修复效应 | 第56-57页 |
6.1.3 盆栽试验条件下景天间作对茄子重金属的安全风险 | 第57页 |
6.1.4 田间条件下小麦/伴矿景天间作-茄子轮作植物修复效率及间作对粮食蔬菜质量的影响 | 第57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