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与写作思路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2.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 第26-37页 |
·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 第26-29页 |
·金融学界下的定义 | 第26-27页 |
·会计学界下的定义 | 第27页 |
·两种定义的差别 | 第27-28页 |
·我国会计准则下的定义 | 第28页 |
·笔者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的思考 | 第28-29页 |
·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 | 第29-31页 |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 第31-33页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 第33-37页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要素的冲击 | 第33-34页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 第34-35页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的冲击 | 第35-36页 |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 第36-37页 |
3.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信息披露冲击的实质 | 第37-43页 |
·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 第37-39页 |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第37-38页 |
·转向决策有用观 | 第38-39页 |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偏重可靠性转向偏向相关性 | 第39-42页 |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第39-40页 |
·相关性与可靠性 | 第40-41页 |
·偏向相关性 | 第41-42页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披露决策相关信息 | 第42-43页 |
4.传统会计理论应对冲击的调整 | 第43-53页 |
·采用全面收益观与资产负债观 | 第43-44页 |
·会计计量属性 | 第44-46页 |
·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 第46-53页 |
·公允价值 | 第46-47页 |
·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优点 | 第48-49页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展望 | 第49-50页 |
·当前的公允价值危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元凶还是替罪羊 | 第50-53页 |
5.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瓦解 | 第53-57页 |
·会计报表体系的逻辑关系 | 第53-54页 |
·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使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瓦解 | 第54-56页 |
·采用渐进式重建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 | 第56-57页 |
6.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披露改进 | 第57-71页 |
·资产负债表要素重新定义 | 第57-60页 |
·现行做法的实质——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新的会计要素 | 第57-59页 |
·未来趋势——会计要素重新定义 | 第59-60页 |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与比较 | 第60-63页 |
·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标准 | 第60-63页 |
·资产负债表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63页 |
·资产负债表项目分类的选择——按金融性分类 | 第63-66页 |
·衍生金融工具流动性难以判断 | 第63-64页 |
·选择按金融性分类的依据 | 第64-65页 |
·资产负债表项目按金融性分类 | 第65-66页 |
·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 第66-69页 |
·表外披露补充说明资产负债表内容 | 第69-71页 |
7.利润表会计信息披露改进 | 第71-82页 |
·全面收益理论 | 第71-72页 |
·利润表改进采用全面收益观的优点 | 第72-73页 |
·全面收益观的应用 | 第73-76页 |
·国外在准则中运用全面收益观 | 第73-74页 |
·国外关于全面收益的报告方式和确认标准 | 第74-75页 |
·我国应采用的全面收益报告方式和确认标准 | 第75-76页 |
·利润表的改进 | 第76-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后记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