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0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海草植株移植方法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1 草皮法(Sod method) | 第14页 |
1.1.2 草块法(Plug method) | 第14页 |
1.1.3 根状茎法(Internode method) | 第14-15页 |
1.2 海草植株移植方法的比较 | 第15-19页 |
1.2.1 移植地点和移植对象 | 第16页 |
1.2.2 移植方法 | 第16页 |
1.2.3 移植效果和使用年代 | 第16-19页 |
1.3 影响海草移植植株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1.3.1 光照 | 第19页 |
1.3.2 底质 | 第19-20页 |
1.3.3 水流 | 第20页 |
1.3.4 移植时间 | 第20页 |
1.3.5 其他因子 | 第20-21页 |
1.4 研究展望 | 第21-23页 |
1.4.1 海草植株移植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4.2 展望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枚订法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的研究 | 第23-46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2.1 2009 年枚订法大叶藻植株移植及移植效果评估 | 第24-40页 |
2.1.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2 结果 | 第26-40页 |
2.2 规模化枚订法大叶藻植株移植的评估 | 第40-45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2.2.2 结果 | 第41-45页 |
2.3 结论 | 第45-46页 |
2.3.1 2009 年枚订法移植大叶藻植株评估 | 第45页 |
2.3.2 大叶藻移植植株长期生长演替后的海草床评估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框架法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的研究 | 第46-78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1.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第47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47-49页 |
3.1.3 样品的收集和测定 | 第49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2 结果 | 第49-77页 |
3.2.1 植株移植后当年监测结果 | 第49-70页 |
3.2.2 植株移植 2 年后斑块海草床的监测结果 | 第70-77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夹系法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的研究 | 第78-108页 |
引言 | 第7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4.1.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第78-79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4.1.3 样品的收集和测定 | 第80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4.2 结果 | 第80-106页 |
4.2.1 植株移植后当年监测结果 | 第80-101页 |
4.2.2 植株移植 1 年后斑块海草床的监测结果 | 第101-106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三种移植方法的效果对比及其经济学分析 | 第108-121页 |
引言 | 第108-109页 |
5.1 三种移植方法的效果对比分析 | 第109-111页 |
5.1.1 植株移植后成功定居时间 | 第109页 |
5.1.2 斑块海草床的营养繁殖及对碳的固定 | 第109-111页 |
5.2 三种移植方法的经济学分析 | 第111-117页 |
5.2.1 三种移植方法的成本项目及费用分析 | 第111-112页 |
5.2.2 三种移植方法的成本核算与分析 | 第112-117页 |
5.3 结语 | 第117-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