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2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9-19页 |
| 2.1 被害人谅解的概念 | 第9-11页 |
| 2.1.1 被害人的概念 | 第9-10页 |
| 2.1.2 谅解的概念 | 第10页 |
| 2.1.3 被害人谅解的概念 | 第10-11页 |
| 2.2 被害人谅解与刑事和解的关系 | 第11-13页 |
| 2.3 被害人谅解的成立要素 | 第13-16页 |
| 2.3.1 前提要素: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 第13-14页 |
| 2.3.2 基础要素:加害人的真诚悔罪 | 第14-15页 |
| 2.3.3 核心要素:被害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 第15-16页 |
| 2.4 被害人谅解的类型 | 第16-19页 |
| 2.4.1 合意性谅解与单方谅解 | 第16页 |
| 2.4.2 司法机关介入的谅解、其他机构介入的谅解及主动谅解 | 第16-17页 |
| 2.4.3 被动谅解与主动谅解 | 第17-18页 |
| 2.4.4 默示的谅解与明示的谅解 | 第18页 |
| 2.4.5 产生法律效果的被害人谅解与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被害人谅解 | 第18-19页 |
| 3 被害人谅解制度构建的理由及依据 | 第19-26页 |
| 3.1 被害人谅解提出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3.1.1 恢复性司法理念之实现 | 第19-21页 |
| 3.1.2 刑法不得已原则之体现 | 第21-22页 |
| 3.2 被害人谅解提出的现实需要 | 第22-26页 |
| 3.2.1 被害人—加害人之利益契合 | 第22-24页 |
| 3.2.2 诉讼效率提高之需要 | 第24-25页 |
| 3.2.3 社会和谐目的之达成 | 第25-26页 |
| 4 被害人谅解制度下刑法三大基本原则的新解 | 第26-28页 |
| 4.1 被害人谅解制度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第26页 |
| 4.2 被害人谅解制度下的罪刑法定原则 | 第26-27页 |
| 4.3 被害人谅解制度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27-28页 |
| 5 被害人谅解制度之具体建构 | 第28-43页 |
| 5.1 被害人谅解的主体及其他参与人 | 第28-29页 |
| 5.1.1 被害人谅解的主体 | 第28页 |
| 5.1.2 被害人的谅解能力 | 第28页 |
| 5.1.3 被害人谅解的其他参与人 | 第28-29页 |
| 5.2 加害人争取被害人谅解的方式 | 第29-31页 |
| 5.3 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力 | 第31-40页 |
| 5.3.1 侦查阶段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力 | 第31-32页 |
| 5.3.2 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果 | 第32-33页 |
| 5.3.3 审判阶段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果 | 第33-37页 |
| 5.3.4 执行阶段被害人谅解的法律效果 | 第37-40页 |
| 5.4 被害人谅解的适用案件类型 | 第40-43页 |
| 5.4.1 轻罪案件 | 第40页 |
| 5.4.2 重罪案件 | 第40-41页 |
| 5.4.3 死刑案件 | 第41-43页 |
| 6 结语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