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2.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3 山区综合开发的理论 | 第16-20页 |
3.1 山区综合开发的内涵 | 第16页 |
3.2 山区综合开发的总体构成 | 第16-19页 |
3.2.1 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山区优势 | 第16-18页 |
3.2.2 开发山坡岗地,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 第18页 |
3.2.3 发展有山区特色的高效农业 | 第18-19页 |
3.2.4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 第19页 |
3.3 山区综合开发与生态系统 | 第19-20页 |
4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概况 | 第20-34页 |
4.1 青龙满族自治县概述 | 第20-27页 |
4.1.1 建制沿革 | 第20页 |
4.1.2 自然地理情况 | 第20-22页 |
4.1.3 自然资源 | 第22-24页 |
4.1.4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4页 |
4.1.5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4.1.6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4.1.7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页 |
4.1.8 旅游业基本现状 | 第26-27页 |
4.2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综合开发的优势 | 第27-31页 |
4.2.1 区位条件优势 | 第27-29页 |
4.2.2 生态环境优势 | 第29页 |
4.2.3 农业产业优势 | 第29-30页 |
4.2.4 旅游资源优势 | 第30-31页 |
4.3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4.3.1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具有规模效益 | 第31-32页 |
4.3.2 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 | 第32页 |
4.3.3 产业缺乏特色 | 第32页 |
4.3.4 农业基础条件较差,防灾抗灾以及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欠缺 | 第32页 |
4.3.5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 第32页 |
4.3.6 没有将青龙山区的旅游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 第32-33页 |
4.4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综合开发的挑战分析 | 第33-34页 |
4.4.1 跳出资源——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挑战 | 第33-34页 |
4.4.2 破解“低碳”与“高碳”发展的矛盾 | 第34页 |
4.4.3 三产融合于低碳产业综合体系的挑战 | 第34页 |
4.4.4 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 第34页 |
5 青龙满族自治县山区综合开发措施研究 | 第34-53页 |
5.1 指导思想与总体定位 | 第35页 |
5.1.1 指导思想 | 第35页 |
5.1.2 总体定位 | 第35页 |
5.2 产业体系规划 | 第35-43页 |
5.2.1 第一产业发展战略 | 第35-39页 |
5.2.2 第二产业发展战略 | 第39-41页 |
5.2.3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第41-43页 |
5.3 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 | 第43-48页 |
5.3.1 青龙旅游的战略方向 | 第43-45页 |
5.3.2 青龙乐活旅游的发展思路 | 第45-47页 |
5.3.3 青龙乐活旅游所起到的作用 | 第47页 |
5.3.4 青龙发展乐活旅游的七个步骤 | 第47-48页 |
5.4 新农村建设 | 第48-52页 |
5.4.1 围绕“七型”建设模式,打造农村新民居 | 第48-50页 |
5.4.2 全力做好与中冶合作建设项目的续建工作 | 第50页 |
5.4.3 科学规划,产业跟进,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 第50页 |
5.4.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 第50-51页 |
5.4.5 加强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第51-52页 |
5.5 可利用的政策优势 | 第52-53页 |
5.5.1 民族自治政策 | 第52页 |
5.5.2 国家级贫困县的扶持政策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