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液晶的简介 | 第12-17页 |
1.1.1 液晶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1.2 液晶的类别 | 第13-15页 |
1.1.3 液晶的表面取向类型 | 第15-16页 |
1.1.4 液晶的重要性质 | 第16-17页 |
1.2 液晶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1.3 液晶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23页 |
1.3.1 固相界面的液晶生物传感器研究 | 第18-20页 |
1.3.2 液晶 - 水界面的液晶生物传感器研究 | 第20-23页 |
1.4 信号放大检测技术的概述 | 第23-27页 |
1.4.1 树枝状核酸信号放大系统 | 第23-24页 |
1.4.2 纳米材料信号放大技术 | 第24-26页 |
1.4.3 生物素 - ( 链霉 ) 亲和素系统 | 第26-27页 |
1.5 本论文的构想 | 第27-29页 |
第2章 新型超支状液晶核酸传感器用于 p53 突变基因的检测 | 第29-38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2 玻片表面的预处理 | 第31页 |
2.2.3 玻片基底的组装 | 第31页 |
2.2.4 捕获探针(CPs)的固定 | 第31页 |
2.2.5 超支状DNA的组装 | 第31页 |
2.2.6 液晶盒的制作和光学图像的采集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3.1 超支状DNA液晶生物传感器设计原理 | 第32-33页 |
2.3.2 捕获探针(CPs)浓度的考察 | 第33页 |
2.3.3 DNA探针加样方式的考察 | 第33-35页 |
2.3.4 杂交链式反应时间对分子组装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生物传感器分析性能考察 | 第36-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核酸适体的新型纳米金液晶生物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 | 第38-48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9-40页 |
3.2.2 玻片基底硅烷化 | 第40页 |
3.2.3 玻片醛基化 | 第40页 |
3.2.4 核酸适体探针的固定 | 第40-41页 |
3.2.5 凝血酶与适配体的反应 | 第41页 |
3.2.6 生物素 - 链霉亲和素反应 | 第41页 |
3.2.7 液晶池的制作和光学图像的采集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3.3.1 实验设计原理 | 第41-42页 |
3.3.2 硅烷化试剂比例的考察 | 第42-43页 |
3.3.3 核酸适配体对凝血酶的特异性识别 | 第43-45页 |
3.3.4 生物素 - 链霉亲和素的纳米金信号放大 | 第45页 |
3.3.5 选择性考察 | 第45-46页 |
3.3.6 SEM表征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新型液晶生物传感器用于Hg(Ⅱ)检测的研究 | 第48-59页 |
4.1 前言 | 第48-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4.2.2 玻片基底的预处理 | 第50页 |
4.2.3 掺杂SDS的液晶5CB制备 | 第50-51页 |
4.2.4 液晶池的组装 | 第51页 |
4.2.5 汞离子检测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4.3.1 实验设计与原理 | 第51-52页 |
4.3.2 SDS掺杂在 5CB 中浓度的考察 | 第52-53页 |
4.3.3 ss DNA的吸收 | 第53-54页 |
4.3.4 传感器对汞离子的响应 | 第54-55页 |
4.3.5 传感器分析性能考察 | 第55-57页 |
4.3.6 荧光表征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